糖画“喜羊羊” 陶禹舟摄 三米半的“高高跷”大刀彩旗威风凛凛;幕布上的皮影戏生趣盎然,活灵活现;绣满图案的锦缎香包色彩斑斓,引人注目……昨天,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古镇里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正在此举行。6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为艺术节造势,其中一些极为罕见、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活,不时引起海内外观众的惊叹。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民间手艺人思维和眼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对民间艺术的形式、工艺、材质等进行创新,还拓展销路,形成产业化运作,让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巧色剪纸”独树一帜 说起剪纸,一般人都会想到陕西、甘肃、山西等北方省份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但本届艺术节中,最引人注目的却数上海剪纸艺术家王建中所带来的王氏海派剪纸艺术。记者昨天在古镇看到王建中现场向观众展示绝活:小巧的剪刀穿梭纸间,不到一分钟,一只造型精致的绿色兔子便跃然手中,刀工卓绝,线条流畅,活灵活现。 与北方剪纸相比,王氏海派剪纸最大的特点在于“巧色”:用质量更好、不易掉色的挂历纸等代替大红纸,并根据纸上不同的颜色剪出色彩丰富的图案,如将绿色区域剪成树,红色区域剪成太阳,黑色区域剪成小鸟。王建中告诉记者,这种“巧色剪纸”是由其父亲王子淦偶然间发现并开始运用的,传承到他这一代则将其发扬光大。而这种独具一格的剪纸艺术在现场也引来了诸多观众围观,“跟我们甘肃的剪纸风格很不一样,以前没见过,很新鲜。”一位平凉当地观众评价说。 毛猴、糖画紧随时代 艺术节现场,一堆一寸高的小猴儿前人流不息。这些小猴儿有推车的、打麻将的、吃糕的、卖糖葫芦的,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演绎得生气盎然。民间艺术家肖静透露说,这是老北京独有的民间艺术品,毛猴的四肢用蝉蜕做成,身体用玉兰花的花骨朵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猴们也不再只展现老北京民俗风情,许多小猴子开始穿上了现代服饰,举着“生日快乐”、“情人节快乐”的牌子向观众们笑呵呵地“献媚”。 本届艺术节上,一贯以传统龙凤、鱼莲、仙鹤等图案示人的老北京糖画、糖人,也出现了喜羊羊、灰太狼等造型,颇受小朋友的喜爱。来自北京的“唐人金”第六代传人金福宝说:“时代在发展,做老手艺的在考虑保留传统文化之外,也要追赶流行趋势,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年轻人才会喜欢。” “纸织画”带动经济 有1400多年历史的平凉崆峒纸织画,将中国画与编织艺术融为一体,工序相当复杂,曾一度失传。2000年后,在政府扶持下,平凉出现了数家纸织画公司,崆峒纸织画开始进入量产的轨道,甚至形成了品牌效应。不少民间艺人都靠着做纸织画富裕起来。 特派见习记者 陶禹舟 (本报平凉今日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