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棉花种植与布朗族的纺织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经济史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二、植棉技术与农耕礼俗 
    邦丙布朗族纺织用棉全为自己种植,所种植的棉花,一般为一年生草本棉。布朗族种植草棉历史悠久,而邦丙村山地所处的亚热带地理位置,气候温暖,极其适合性喜温暖、适宜砂壤土的草棉生长,因此在历史上邦丙所处的双江南部及西南部一带是当地棉花的王产区,曾有过大量种植棉花的记载。据民国早期双江人彭桂萼所著《双江一瞥》记载,双江物产“有茶、棉、甘蔗、麻、烟、鸦片、兰、竹、藤篾、子埂、菜子……而最多者为茶,每年出产在万担以上,产于西北两区,为双江最大产物;其次为棉,产于小黑江边南黑弄、猛峨等处,每年也有五六千斤之数。”①“棉,产于小黑江边猛峨、南黑弄等处,蒸草棉,年出子花五六十担。”②猛峨、南黑弄等处与邦丙在地理上连咸一片,都分布在小黑江沿江一线。这一片地区所产之棉,曾经是双江除茶以外的主要外销物品之一,大多销往近邻缅宁(今临沧)一带。①《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志》也记载:  “布朗族、佤族善于种植草本棉,随陆稻同期直播,同时收获,产量很低。1954年棉花种植达2205亩,除满足本县自用外,销往景谷、澜沧、临沧、博尚。”②
    ────────
    ①  彭桂萼:  《双江一瞥》,双江县府、省立双师发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第25页。
    ②  彭桂萼:  《双江一瞥》,双江县府、省立双师发行,  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第145页。
    布朗族普遍种植棉花的传统虽然一直保持到现在,但种植面积及产量与历史上相比则大大减少了。据调查,过去村民每家至少要种一亩以上的草棉,才够一家人穿衣盖被及曰用所需。人多地多者则种得更多。村民告诉笔者,种一亩地的棉花大约可收20~30斤棉桃,可织4—5匹布,可做成人衣服3套,小孩衣服五六套。一匹布宽约1.1—1.2尺,长则根据需要自行决定。5匹布可拼成一个长约2米的被套。大约4斤带子棉桃可压得1斤纯棉,可做布朗族日常所用背包2—3个,3斤纯棉可织一床双人牛肚被。一个成年男子如果日常穿用自织布衣服,则一年要穿破五六件衣服。由于自纺自织费王大,加之现在家中年轻人大都外出求学或打王,劳动力短缺,一人一年做下来供不了全家穿用,所以现在各家种棉都种得少了,基本上不超过一亩,少则几分,主要给家中老人提供衣服。现在自纺自织自做的衣服,一般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平时穿着,年轻人一般都只在节日时才穿,平时都穿便装。而交通的便捷、商业的兴起,都为满足布朗族的穿衣用料需求创造了条件。
    邦丙布朗族在长期种植草棉的历史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植棉技术与农耕礼俗。
    1.种植技术
    选地:布朗族对种植草棉的旱地选择十分讲究,一般要选择土层厚、质地肥沃、阳光充足、地块较干的土地。种植草棉的地块不能在上一年种过棉,要一年换种一块。据村民说,在复种的地上种棉,棉子不出苗。除了不能选择复种之地外,最好是选择生地,即新开垦尚未种植过的土地,因为生地草、虫、病害比熟地少,营养足,棉花长得好。但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新开耕地显然已不可能,只能在已有耕地的范围内逐年换种,从而降低了棉花的产量,增加了种棉的投入。
    ────────
    ①  彭桂萼:  《双江一瞥》,双江县府、省立双师发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第147页。
    ②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l76页。
    整地:种棉地选好后,要先将地里的杂草芟尽,还要尽可能多地弄些草、树枝覆盖其上,待干燥以后再点火烧成灰肥。播种之前两个月左右挖地。挖地时要把地里的土敲碎,以便曰后撒种。挖好的地要硒一个月左右。在播撒棉子前还要把已经挖好晒干的土再翻一遍,土要敲得很细很细,要把石头、树枝树根拣干净。棉地忌用牛犁,翻土只能用锄头。
    撒种:棉地整好后,约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清明过后即可开始撒种。撒种节令十分重要,如果错过节令,则棉苗不出或出得不好,导致当年棉花减产。布朗族中流传着“三月(农历)棉花四月豆,五月撒麻喂斑鸠”的农谚。一般种棉要在撒谷种之前,布朗族习惯上”先撒棉子后撒谷”、“先种棉花后栽秧”。撒种时棉子不深埋,撒入地里后薄薄盖上一层土就行。一般棉地不套种其他植物。
    除草松根:棉子入土后半月左右就出苗。待苗长到一尺高时就要开始除草松根,当地称为薅草。据村民说,如果草长过棉苗,棉秆就会倒落,一年就无收成,因此及时薅草十分重要。给棉花薅草不能用大的农具,如锄头等,而是专门有为棉地除草松根的小锄小铲,铁制,如手掌般大小,除草松根时,得一株株仔细锄或铲,甚至有用手拔除齣。据村民说,用大锄给棉花除草松根,容易伤到棉花的根,只能用特制的小锄,或者直接用手拔,因此给棉花除草松根费时麻烦,十分累人。除草次数视棉地出革情况多少不等,一般在收摘之前至少要除草3.4次,生地草出得少一些,2—3次即可。由于除草太费王,也成为棉种得少的原因之一。随着家中年轻人外出,劳动力减少,既要种粮又要侍弄棉花,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实在忙不过来,所以许多人家都减少了种棉面积。据对邦丙村种棉户的了解,一般不使用化学除草剂给棉花除草。
    摘桃:在棉苗生长期间,经过3—4次除草松根,如风调雨顺,在农历八月左右棉苗就开花结桃了。九月、十月间就可以陆续采摘了.一般要摘2—3次才能完全摘完。摘完以后,棉秆就留在地里做肥料。    2.农耕礼俗
    由于纺织在布朗族传统生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棉花的种植对于布朗族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自种自纺自织过程中,布朗族形成了一整套与种植棉花有关的农耕礼俗与祭祀仪式。时至今日,虽然棉花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小,但传统的农耕礼俗与祭祀仪式在邦丙仍旧保留着。从撒种开始到摘桃结束,几乎种植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礼俗与祭祀仪式。
    种棉地整好之后,要请人看日子,确定适合撒种的日期,其原则是“破曰”不能撒子种棉。所谓“破曰”,就是本家不能用的日子。布朗族传统上记死不记生,凡家中上推三代的长辈去世的日子都是本家的忌日,也就是本家不能用的日子,即“破曰”。每一户在撒棉子之前,都要请家中老人推算本家的“破曰”,选择适合播种的吉曰。家中如果没有老人,就要到村中请会推算的老人帮助看日子。布朗族的农事耕作都十分忌讳)中犯忌日,种棉尤其不能犯忌。如果犯忌,不仅棉子不出苗,家里还会遭遇不幸。所以撒种之前看日子,是布朗族种棉伊始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布朗族植棉农耕礼俗的开始。    看好日子以后,就要准备种棉撒种之曰的祭祀用品:举行祭祀时用蜡条一对、献祭用鸡一只或肉一串。撒种的当天要早早起床,杀鸡一只或煮肉一串,点燃蜡条,将煮好的鸡或肉盛在一个碗里,再装上饭,献到家里的祖先祭祀板上,然后在祭祀板前向祖先祈祷,大意是今天是好日子,要去撒棉种,求祖先保佑儿孙样样顺利,种下的棉花长得好。杀鸡献饭仪式后,大家一起吃饭,吃完饭后全家男女老少带上锄头,去到选好的棉地,大家一起撒种,撒完后薄薄盖上一层土就行。接着全家人直接回家,回家后不能再做其他活路,只是吃饭休息。撒种当日,人不出王,牛不下田。布朗族认为,棉花种来是做衣服穿酌,衣服是用来遮盖身体的,因此种棉这一天是非常神圣的,如果再做别的活路,对祖先的祷告就不会灵验,得不到祖先的保佑,自己家的棉花就长不好。
    由于棉花撒种与旱谷播种同期,邦丙布朗族有“先撒棉子后撒谷”、”先种棉花后栽秧”的习俗,忌在撒谷种后种棉花,认为先种旱谷后撒棉子,棉子不出苗。如果已经先种下了旱谷或栽下了稻秧,自己家的棉花就要请别人帮忙撒种,自己家人不与棉子接触,就表示自己家并未先种稻或先栽秧,以此化解因犯忌可能带来的不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