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侗族远古神话传说的美学基因(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中国民俗网】 佚名 参加讨论
3、通过斗争分化出人与动物两大序列。侗族先民认为,人类产生以后,最初是与动物在一起生活的,人就是在同动物的生活(斗争)中得到改造,从而分道扬镳,真正成为人的。侗族《人类起源》的古歌叙说了这段生活史:人和动物都是兄弟,生活、游戏在一起。人在许多大动物中是最小的弟弟和妹妹。但是,人的智慧启迪自己必须与动物分开。于是“松恩松桑长大了,他们两个配夫妻,夫妻生下十二崽,他们各自都有名。龙是大哥个子大,老二是虎三是蛇,四豹五猴不会错,六是猫来七是狗。八熊九雷十鸡鸭,姜良姜妹十一二”。十二兄弟住一起,姜良姜妹心不服。心不服如何呢?《洪水滔天》里又叙说:“十二兄弟住一起,他们比赛逞威强,老虎使法大声吼,老龙卖弄鳞甲光,雷婆施威电光闪,姜良设法火烧山。……姜良放火烧了山,兄弟逃命喊爹娘。老虎烧成黑道道,老蛇烧成自硫磺。龙被烧得逃下海,雷婆上天烧裤裆。别的兄弟不敢比,紧跟姜良和姜妹。”这样,从此后,人就主宰了天地万物。“行归行,帮归帮,人兽分开理应当,天下六合有方位,丈良丈美定主张。”侗族古歌这些形象的描绘反映出原始人类与动物同祖而又通过与动物的斗争从而分化的过程。值得我们强调的是,侗族远古神话传说已经朦胧地反映了“劳动创造了人”这一意识。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职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侗族《创世歌》有暗含着这一观点的叙说:姜良见兄弟们(动物们)生得不一样,不知有何技能,就邀到山里比试一场。众兄弟比试完毕让姜良献技。姜良让它们各自去寻来树藤,各自将自己捆在树蔸上,然后开始献技。众兄弟按姜良的做法做了,于是姜良就放火烧。并高喊:“虎快进深山,龙快进海洋,蛇快进洞穴,雷快进天上,猫快爬山岩,人快去水边。”这些生动有趣地叙说,突出了人有智慧的头脑,并且能够使用工具(如藤条、火等),从而来支配动物等外部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走上人类独特的发展道路。 
    4、叙说人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侗族神话传说含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侗族先民在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天就是自然,人可以胜天。“人定胜天”的观念在侗族创世神话、史诗以及民间传说中到处都闪现着。 
    我们如果不是单个地对待侗族远古神话传说,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系列,系统地来研究,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侗族先民对待人自身和周围的世界是从混沌到追求有序。这些神话传说,“乍一看来似乎只是一团混沌”,④但如果我们经过系统地研究,细心地梳理,就可以看到神话传说时里的有序性。卡西尔说:“神话与宗教决不是完全无条理性的,它并不是没有道理或没有原因的。”⑤“决不是完全无条理性”即一定程度上的有序性。古代先民这些有序性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呢?卡西尔又说:“在高于这些源自主观情感,象主观情感那样说来就来,说去就去,瞬生瞬息的生灵的层次上,我们发现了另一组神灵,它们并非源于自然滋生的情感,而是出自人类已成秩序的持续性活动。”⑥卡西尔在这段话里认为,先民神话的有序性来源于“人类已成秩序的持续性活动”。从混沌到有序,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的历史进程,于是终于走出了蒙昧的时代。恩格斯在谈到氏族社会时曾经不无赞叹地说: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没有军队、官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理的”。进入原始氏族社会和至今尚保存氏族残余的侗族社会,其社会生活的有序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都是有条理的”,却又是多么近似。 
    卡西尔说:“……在语言、艺术和科学中——人开始了一个新的过程,即理论生活和反思生活的过程,这一过程逐渐地、不断地帮助他对客观世界构成新的概念。”他又接着说:“要想彻底探究和描述这一客观化过程的先后顺序实非易事。但最先出现的并非物理对象的世界,并非自然科学研究的“自然”的世界。自然科学是很晚出现的错综复杂的人类思维的产物。人最初并不是通过物理学思维或数学思维而是通过神话思维接近自然的。神话思维是不知道对象具有的那种受制于各种恒定不变规则的稳定秩序的。神话并非没有原则可循,也不是对事物所作的荒诞不经、支离破碎的矛盾百出的表述。相反,在对实在进行解释的时候,神话遵循的是一条与科学思维全然不同的原则。康德把自然界定为事物的存在,因为它是由某些一般规律来制约的,科学思维正是以这一关于自然的概念为先决条件的。可是神话是不知道什么一般规律的。神话世界不是一个遵循因果律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人的世界。因此,神话世界不是一个可以归结为几个因果律,自然力量的世界,而是一戏剧世界——一个行动的、超自然力的、神或鬼的世界,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客观化,但却又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和趋势的客观化。”⑦ 
    卡西尔这段精僻的论述,虽然指出了神话思维并非科学的思维,但是,却指出了:第一,神话思维早于科学思维,人类最初是通过神话思维接近自然;第二,神话并不是对事物荒诞不经、支离破碎、矛盾百出的表述,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和趋势的。 
    我们结合侗族远古神话故事系统,结合那种神话传说对世界本原、对人类起源,对人与自然斗争的叙说中所含的朴素辩证法的内容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侗族远古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从混沌而探索有序,而“有序”正是一切美的事物的基本物质之一。 
    侗族神话与侗族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是人类文化作用于人的生理机能,尤其是脑神经中枢机能而形成的复杂心理状态。侗族神话对侗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具有基因作用。 
    人类文化心理的发展过程,经过幻象文化心理阶段、意象文化心理阶段、类象文化心理阶段和道象文化心理阶段。(这些阶段的每后一种阶段,都包括着前一种文化心理阶段的作用)就侗族文化心理的结构来看,幻象文化心理和意象文化心理是侗族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 
    (一)幻象文化心理 
    幻象文化心理是指动物向人类过渡时期和人类始初时期的文化心理状态,它以客观对象变形,主体本能作用与始初意识为功能特征。在幻象文化心理阶段,原始人类以对外物之间的非正常联系和主观幻觉心理去认识世界,对世界具有好奇心理和神秘感,认为一切外物都和人类一样有心灵、思想和感情,他们崇拜自然,也崇拜人类自身生理机能的威力。这种文化心理在当代侗族社会有这样一些表现。 
    1、幻象文化心理与侗族民俗。如同原始人类崇拜的动植物、太阳、火焰,崇拜自身的生殖机能一样,当代侗族的民俗活动中,仍然有许多这些原始文化事象。比如,侗族人民对太阳的崇拜。侗族的鼓楼坪,常用扁圆形的鹅卵石镶砌成各种图案,鼓楼坪中央的圆形图案和对称地向四周幅射的射线,就是太阳和它们光芒的图案。侗族人民在鼓楼坪祭礼萨岁的仪式,就在这样的图案上进行。侗族背带上盖小孩头顶的布,也绣有五彩太阳和金色的射线,侗族唱耶歌(侗族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把祖婆萨岁尊为太阳神),举行“崴也”活动,都要歌唱太阳并模仿太阳运转的形式。又如,湘西侗族地区祭祀“闪巴神”(主宰生命的神)的舞蹈,要模仿交媾动作。这些都表现了侗族对自然、对人类生殖能力的崇拜。 
    2、幻象文化心理与巫术。在侗族地区,巫术文化事象比较普遍。巫术文化是在幻象文化心理的“万物有灵”思维上产生的。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先生说:“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出现,同时也出现了有关的神话和巫术。”⑧巫术活动中,人们相信的是一种“超人间的力量”的存在。在当代侗族社会,首先,巫术活动出现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并经常以傩文化(巫文化的一种)的形式出现。比如,在侗族家室不宁、人畜不旺、怪异作崇,要冲“太平傩”。家人病重、久病垂危,要冲“急救傩”。偷盗行凶、诈骗奸淫。难以破获,要冲“地傩”。保佑小孩平安成长有“过关愿”;生育求子有“子童愿”;求高寿有“寿愿”。其次,巫术运用在款组织的活动中。侗族款组织的首领有的就是巫师,既通人事,亦懂“神事”。在举行《约款法》的活动时,他们不仅要求全体村民参加,还要邀请各种“神灵”出席。遇到一些疑难案例,常常采用“神判”的办法来解决。比如“捞油锅”(在一口烧沸的油锅里放入一把斧头,让可能作案的嫌疑者徒手从油锅内取出斧头,若手未烫伤,嫌疑解除,否则,定为案犯)。“杀鸡看眼”则是让所有可能作案者分别杀一只鸡,鸡杀死后,若鸡的眼闭了,则嫌疑解除,若鸡的眼睛仍然睁开,则定为案犯。另外还有种种“神判”方式,都是在巫师的主持下进行的。巫师是人界和神界的使者,即使当事人受了冤枉,也要维持“神判”的结果,可见巫术文化的权威性。 
    3、幻象文化心理与侗族文学的艺术。幻象文化心理的“泛灵论”原则,变人万物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有意欲,有一拟人格的精灵存在,这是先民们极为幼稚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主额观尚未分化的“自我中心论”的表现。诚如维科所说的“人在无知中就把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界了。”按照同类相生、同类相感的观点,不但巫师等人被看作某些自然力或自然生命的化身,而且某些自然事物也被当成民族的圣物,祭祀的灵物或氏族的标志,由此导致模仿巫术和图腾崇拜。于是,日月星辰,宇宙万物,一概各有神明,皆可与人相感通,皆可拟人化,并成为后世审美中广泛出现的拟人、比喻、象征的渊源。维科曾经用“泛灵论”来证论语言中借代与比喻等修辞格的由来,朱光潜认为它与后世审美的“移情”十分有关。我们认为,侗族文学最明显的艺术特色即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与幻象文化心理十分有关。作为侗族文学主体形式的侗族歌谣,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也在于此。试看侗族的《情人歌》里的《十四岁少女拒嫁歌》: 
    你长到十三岁了/正是花蕾慢慢大/枝叶渐渐长/可惜你嫁得太早啊/刚十四岁就配给远方/好比日头渐渐下坡/被云遮掩不见光芒/笋子很快长成竹子难转嫩啊/鲜果很快过时味不香/你为什么不在家多留几时/匆匆丢离同伴你不心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