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老北京怎样做慈善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北京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慈善事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慈善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度与持久稳定,那么,注重人文精神的老北京是怎样做慈善的呢?
    明清两代北京是都城,是所谓的首善之区,故从皇家到民间都更重视慈善。对皇家而言,通过慈善可显示天恩浩荡,不至于将贫民逼为乱民,且以自身行为来教化黎庶,对民间而言,前人有“天道好还”的观念,认为慈善可以为来生积累福报,此外还能勾结官家,增加晋身的机会。总之,不论是皇家还是民间,都不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认识慈善,仅从自身利益出发,故支持力度有限,随意性强。
    老北京慈善主要有四种。
    首先是施粥,皇家有6大粥厂,分南西北中四城,加上海甸(今称海淀)挂甲屯、宣武门内悦生堂,每年阴历10月15日至12月15日,从下午2点到3点,每人一勺,最多施完300石粟米,手续繁琐,队伍拥挤,但颇有一些养猫狗的人冒充穷汉来骗粥。民间粥厂从阴历10月到来年3月,时间略长。
    其次是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所,即流栖所,皇家共设五处,最大的在功德林,有60多间房,冬天给生火,有时还会给予医疗、服装。
    第三是育婴堂,专门收养孤儿,在广渠门内,官家每年经费800两白银,并240石粟米,男孩官家负责教育,女孩长大后任其婚嫁,但夫家须向育婴堂支付全部抚养费用,从投入看,育婴堂惠及的人群少而又少。
    第四是施与,根据具体情况,给穷人施衣、施药、施棺材,但施衣常被无赖骗走变卖,因此皇家施衣都染成固定颜色,当铺不收,至于施棺材,质量均极差,只值二三两白银。
    总之,虽有大概的慈善框架,但皇家投入并不多,只是略微表示一下仁慈之心而已,这一方面是意识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资金不足,相比之下,皇家更愿意用大赦来示恩,惠而不费。
    老北京民间对慈善也很重视,以“敬惜字纸会”和“陆地慈航会”最有代表性。
    敬惜字纸是指不能乱扔纸张,古代纸张价格很高,在宋代以前,写完字的纸绝不能充作手纸,而是要在指定的炉中焚化,以示尊重,不严守这一程序的人甚至可能吃官司。老北京敬惜字纸会专门收集废纸,将其在大锅中焚化后,投入湖中,但只收集中文字纸,不收西文。敬惜字纸会常附设义学。
    陆地慈航是收无名死尸,用牛车牵引,每天凌晨穿街走巷,见倒毙路人辄置于车上,带出城掩埋,老北京家中幼儿瘦弱,家长往往带孩子上牛车,从这端放上去,从另一端抱回,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身体弱,是恶鬼想让他死,用这种方式可骗过冥冥中的这些力量,可望从此健康。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