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朝阜大街:串起老北京历史的最美街道(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文史参考 佚名 参加讨论

    
    北大红楼:五四之火从这里燃烧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校区在故宫的东北角一个被称作沙滩的地方,这里原来是清乾隆四女合嘉公主府。1916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胡仁源向比利时公司贷款20万银元,开始修建新的宿舍楼。两年建筑完工后,宿舍楼被改作了图书馆和文学院教室。楼身呈工字形,包括地下室共五层,由于整座大楼以红砖砌成故人称“红楼”。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聘请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馆长,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在红楼组建。1918年,25岁的毛泽东来到红楼,成为北大的图书馆佐理员,负责管理中外报纸和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员。在这里,他与李大钊邓中夏等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充分接触,积累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919年,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企图将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权利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中国人民群情激奋,北京大学成为学生运动的核心和主力。5月4日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青年学子,从红楼前的民主广场出发,手持旗帜标语,向天安门游行,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揭开序幕。红楼前的街道也因此改名为五四大街。 
    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城后,红楼成为日本宪兵驻地。作为印刷厂的地下室变成了日本宪兵用以关押爱国志士的“留置场”。著名学者邓之诚、侯仁之、张东荪等均曾被日本宪兵抓捕关押于此,受尽折磨。解放以后,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北京大学,校址迁往北京西郊,北大红楼被国家文物局占用,现为“新文化运动陈列馆”,还保留着“李大钊先生纪念室”和“毛主席在校工作处”。 
    
    因十三阿哥而建的孚王府 
    朝内大街137号,是北京级别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建筑——孚王府。 
    从王府正门进去,中路是一条高出庭院地面1米的丹陛旱桥直通正殿银安殿,左右各有配楼,后殿,后寝,后罩楼。西路跨院为王府生活居住区,东路院是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住所。如今的临街大门建造于民国时期。 
    在孚王府几任主人名单中,并没有爱新觉罗·胤祥的名字,但这座院落却因他而建。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深得康熙的宠爱,敏妃死后,年幼的皇十三子胤祥由四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生母德妃乌雅氏抚养,胤祥、胤禛自幼关系密切。 
    胤祥天资聪颖,不但书读得好,而且精于水利、骑射,后来被卷入废太子事件,失宠于康熙。后来胤禛一登基就册封他为怡亲王,36岁的胤祥迎来了他的政治上的春天,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死后,雍正为了悼念他,把位于今东安市场东校尉胡同一带的怡王府改为祭祀胤祥的贤良祠,又为其子弘晓在朝内修建新府,称为“怡亲王新府”,也就是现在的孚王府。 
    胤祥去世后,怡亲王世袭了9次。胤祥的玄孙第六代怡亲王载垣是常常被人提起的一位。他深受咸丰帝宠信,在朝中任要职。咸丰十年(1860年),载垣和兵部尚书穆荫以钦差大臣名义,前往通州,与英使额尔金的代表巴夏礼举行谈判。谈判破裂后,载垣下令逮捕巴夏礼及随员,其中二十余人被杀,随即遭到英法联军的报复。载垣随驾赴热河。在热河,载垣与郑亲王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被咸丰帝在临死前委以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八大臣)。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载垣被赐死。爵位从第一等的亲王降至第十等的辅国公,并命不得以其子孙及亲兄弟子承袭。
    1864年,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年满20岁,按制度应搬出皇宫,朝廷将收回的载垣怡亲王府分配给了奕譓,更名为孚王府。1928年,孚王府被出售给张作霖手下的高官杨宇霆,杨宇霆被张学良杀死后,王府又成为北平女子大学文理学院校址。 
    1949年后,孚王府被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等多家单位占用,后来陆续住进居民。现有270多户,搭建的违章建筑有10000多平方米。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粮北运禄米仓 
    过了东四,朝阳门南小街里,有几处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禄米的粮仓建筑——禄米仓,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曾在这里当过仓场监督。 
    仓储粮是为了供应宫廷需要和军队粮饷,以备荒年赈济百姓。禄米仓则专门供应京城文武百官的俸给用粮。明永乐时,北京已发展成为极为繁华的都市。北运的漕粮常常接近400万石,数倍于元代。元朝建立的粮仓已远远不能满足京师储粮的需要,明朝开始在元仓的基础上大规模增建粮仓。禄米仓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建立,仓场有200多米长,几乎是胡同长度的一半,胡同也因此得名。仓以廒(áo)为贮藏单位,每廒五间,廒顶开有通气的天窗。廒墙有一米多厚,可以保持内部冬暖夏凉,清代康熙年间最盛时禄米仓有57廒。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后,将城内所有粮仓存粮拍卖,粮仓改作别用,禄米仓于1911年后改为陆军被服厂。 
    禄米仓是元、明、清时期南粮北运的产物,是南粮济京的重要代表性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生活资料调剂的见证。如今禄米仓胡同的71、73号还存有原来的仓廒,但隐匿在胡同深处很是难找。 
    那些消失了的老牌楼 
    牌楼是老北京的一大景观,但现在已很少见了。由于朝阜大街道路狭窄,交通事故频繁,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除了东四和西四牌楼以外,文津街的金鳌牌楼,历代帝王庙前的两座四柱七楼的大型牌坊,阜成门朝阳门城楼,都在1954年被拆除。 
    历代帝王庙前,原来的两座四柱七楼的大型牌坊,是北京原有的25座过街牌坊中最精美的一座,被称为京都奇观景观的“阜成落照”就是这里。当时著名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向周恩来总理进言说,北京的古牌楼数帝王庙这两座形式最好,晴天时衬托着阜成门,可以望见西山,落日余霞时景观尤为优美。周总理回答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牌楼最终也被拆掉。梁提出的建设交通环岛,将牌楼保留为街心景观等建议也没有被采纳,梁思成伤心之余曾说:“50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今天,我们只能从影像中怀念那些过去的记忆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