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廷峰制作的龙盘底座鸟笼。 布依族鸟笼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廷峰在制作鸟笼。 布依族鸟笼,是布依族传统竹编与竹雕工艺的优秀代表,其制作技艺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珉谷镇的前一、坡生等布依族村寨。 北盘江沿岸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适宜各类竹子生长的理想环境,几乎每个布依族村寨都有绿竹掩映,为当地布依族竹编与竹雕工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贞丰布依族鸟笼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明代就已具有一定水平。布依族先民有积木而居的习俗,他们弯弓逐鹿,结网逮鱼,织笼捕鸟,狩猎范围广泛。布依族人经历了捕鸟—关鸟—养鸟—训鸟—赏鸟的过程,鸟笼便起源于布依族人的狩猎生活,它在布依族社会中世代流传,真实地反映了布依族人竹编与竹雕工艺发展的历史。 布依族鸟笼制作要经过取料、裁竹、破篾、烘烤、盘圈、打眼子、打磨、拉线、雕花(刻花)、拉丝、穿丝、定型、上油等10多道工序。其中,取料,要选择生长期在5至7年的画眉竹、毛竹和青竹竹料;裁竹,要根据所需尺寸,用锯子把竹子裁成符合尺寸大小的竹节;破篾,是将选好的竹料按照要求的尺寸、厚薄破成相应的篾柱、篾丝等;烘烤,是将所用竹料烘烤使之软绵,便于镶嵌和定型;盘圈,是将加工好的长竹条,竹表朝外逐渐盘入钢圈模中定型;打眼子,是在竹圈制好后,再用圆规在笼圈上均匀地画出笼丝孔的位置,然后用手钻钻出笼丝孔;打磨,是用刮刀或砂纸将破好的竹料毛边打磨光滑;拉线,是用蔑刀将竹料分破成比竹圈孔径稍大的竹丝;雕花(刻花),是用雕刀在笼门衾边,阴刻或透雕奔龙、飞凤及花草鱼虫等图案;拉丝,是将竹丝一端削尖插入拉丝板孔,用夹钳拉出,直至符合笼圈上笼丝孔的要求;穿丝,是将拉好的笼丝由上而下穿过笼栅,插入下横架钻孔内与笼圈固定;定型,是用竹销钉固定笼丝和笼栅,将鸟笼整体定型;上油,是鸟笼制作好后,在各个部位涂抹桐油,用棉布条反复擦拭,直至光滑油亮,目的是保持竹表的色泽,防蛀防腐。 选材和传统工艺是布依族鸟笼制作的两大关键环节。最好的用材是优质画眉竹、毛竹和青竹。竹材的采伐时间,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在每年的秋收以后到第二年的正月间最为合适。其它时间采伐的竹材水性重,易蛀虫。至于竹材,则以生长5到7年的竹子最为理想。这种年龄的竹料柔韧、坚硬、鲜亮。布依族鸟笼全由精雕细镂的各式竹节(条)组合而成,构成部件做工精细。雕饰分花、素两款,样式有方、圆两类。雕花鸟笼,从取材到最后组装完成,需10天左右。鸟笼雕刻图饰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和“蝴蝶结”等等。 布依族鸟笼制作技艺完全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由于布依族无文字,没有记录资料,技艺传承非常困难。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竹林逐渐消失,鸟笼制作原料日渐匮乏,加之年轻人外出务工,布依族鸟笼制作技艺更是后继乏人。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技艺,2009年,布依族鸟笼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贞丰县珉谷镇前一村的黄廷峰、坡生村的周兴榜,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命名为黔西南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