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煞帽” 黄宙辉 摄 孩子加入其中 何奔 摄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州天河区珠村又有盛事。22日,珠村举行隆重仪式,迎接一条新的乌龙公龙舟“回家”。同时,该村历经3年时间,终于恢复了清代的龙舟服“背搭”以及龙舟帽“竹煞帽”,让珠村龙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接“新龙”,引龙子龙孙旺村 22日,珠村的一众龙舟好手把老乌龙公“扒”到珠溪水深涌河段与珠江水交汇处,迎接“龙子龙孙”新乌龙公“回家”。时辰一到,鞭炮齐鸣,擂鼓震天,在龙舟手的整齐呐喊声中,老乌龙公被先行“扒”入珠溪水口,新乌龙公紧随其后。来回“扒”上3趟后,老、新乌龙公顺珠溪水逆涌而上,回到老乌龙公的藏身地———丽都花园旁的珠溪河段。在那里,一头大肥烧猪摆至案头,更多村民列队欢迎新乌龙公的到来,好一派热闹景象。 据悉,这条新乌龙公是珠村东南社坊新装的,全长43米,比老乌龙公稍长,可容纳100人一起扒龙舟。它用名贵的柚木造成,速度更快;船身造价18万元,主要由村民捐资,另外社集体资助一部分。“新装龙船是一个村落族群的大事,龙舟数量的增加是展现一个族群的兴旺,所以很受重视。”珠村村民、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剑明告诉记者,捐赠过龙船款的人的姓名除了用大红纸公布外,还要刻碑镶进宗族祠堂以载千秋。在现场,还有不少村民把小孩抱到新乌龙公上“沾沾福气”。 新老两条乌龙公齐头并进 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 摄 遍寻艺人,终恢复清代龙舟服 记者发现,这些龙舟好手都穿上统一服装,戴上统一帽子,有种复古的感觉。“这是历经3年时间,今年才恢复的清代龙舟服‘背搭’、龙舟帽‘竹煞帽’。”潘剑明说,这里面有一段故事:2010年,珠村龙舟代表广州市传统龙舟参加第二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彩龙展演赛勇夺金奖,这更激发珠村人对龙舟传统民俗的热爱,所以珠村东南龙船会决定恢复清代广州地区最为有特色的龙船服“背搭”和龙船帽“竹煞帽”。 早在去年参加第二届中国龙舟文化节时,珠吉街文化站站长杨静查阅了许多资料,并请教了村中老人,按清代样式设计恢复了龙舟服“背搭”,而且还创新加上红色腰带,让龙舟手显得更精神。 而龙舟帽“竹煞帽”的恢复就艰难得多,前后历经3年时间。村中只留下两顶以前的“竹煞帽”,其造工非常精细和复杂。当村人根据线索找到当时制作“竹煞帽”的增城艺人时,发现他已95岁,就连他的徒弟都已85岁,已无力再制作。珠村东南社坊片长、一社社长潘德恩和村民们不放弃,到著名竹乡广宁找到竹篾编织能手。编织能手花半年时间,仔细研究珠村留下的旧“竹煞帽”,前后编织了7个样品才最终成功。后来,该编织能手带上几个人,再花半年时间,才赶造出250顶“竹煞帽”。据介绍,由于“竹煞帽”是纯手工编织,很费工时,一顶价值300元。 “竹煞帽”和“背搭” 据介绍,“竹煞帽”有四大好处:一、可以遮挡太阳和风雨,而且不碍视线;二、如遇大风大雨或波浪等,龙舟里总会入些水,这时“竹煞帽”就可以作水勺用;三、可以抵挡硬物的撞击;四、帽子是由竹和藤织成,重量轻盈,扎实,耐用。 “背搭”以前是用香云纱作布料,现在用纯棉,防止灼伤皮肤;凉爽,穿着更方便。(黄宙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