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西瓜啦,这新到的瓜秧儿另一个味儿,吃到嘴里就赛过冰糖,这两个大啦!吃来呗,闹块尝啊!”一个多世纪前的老北京城,在勾连纵横的胡同里,隔着几条街巷都能听得到的叫卖是那个时候老北京人最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而如今,哪怕钻进老胡同也找不回昔日货郎声声的岁月。随着人们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北京叫卖早已无迹可寻,唯有在少数人的记忆中依然鲜活。 “如今在北京叫卖已很难找得到,但是不能说没有人会唱这些调。”从1979年开始,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民歌专家陈树林就开始关注老北京叫卖调。他说,基本上现在还能唱的人有几类:一是过去的商贩,他们曾亲历过这种生活,所以他们的叫卖调最真实、最有价值;二是职业艺人,这些老艺人过去全都生活在北京,以杂耍、相声等说唱艺术为业,平日里小贩们的各种叫卖声萦绕在他们耳边,职业敏感加上艺术天赋使他们学会了很多叫卖调;三是一些老市民,这些人年轻时好说好唱,当年常常能听到街头的叫卖之声,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四是一些有猎奇心态的人,一般他们听到哪个好听就学哪个,学会了只是唱着玩儿。陈树林说,目前搜集到的800余首北京叫卖调基本上都来自这些人。 臧鸿属于前面说过的第一类人。他开始留意叫卖调始于9岁那年,当时家里几乎断粮,臧鸿和对门的“小歪子”决定去卖报赚点钱。两人找到一位批发报纸的老先生,连求带跪赊出了200份报纸,结果俩人卖了好几天都没卖完。有位一天能卖出500份报纸的老人问他们是怎么吆喝的,臧鸿回答:“不就是见人就问你看报吗?”老人说:“这哪行啊!你得憋足劲儿,拉长音,隔着两层院子都能听见,人家才能出来买你的报啊。”第二天,臧鸿就按老人的指点,在胡同中扯开嗓子喊,且边喊边唱,“嘿,不出两个胡同,200份报纸卖完了!”从此,臧鸿就特别留意各种小贩的吆喝。到11岁那年改行卖臭豆腐,臧鸿就把一般小贩常喊的“臭豆腐咧,酱豆腐”改成了“臭豆腐咧饶香油,酱豆腐蘸窝头咧”,生意登时就火了。那些年,他行遍天桥、厂甸和磁器口,能惟妙惟肖地模仿100多种吆喝,后来还拜了天桥的民间艺人为师,吆喝成了他的绝活儿,曾被老舍夫人称为“京城叫卖大王”。如今在每年的北京庙会上都能见着他的身影,一顶瓜皮帽、一身小贩打扮,不时地来几句吆喝,引得人们驻足欣赏。“上世纪80年代做普查时,听说这附近有一老头儿会吆喝,我们就跑去录音,结果臧老爷子打开嗓门一吆喝震得我们直往外跑。”陈树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记忆仍十分深刻。 虽然传统吆喝好听,可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吆喝出地道的北京味儿,这里面可是有相当多的学问。臧鸿说,吆喝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早些年北京城南城北的吆喝都不一样,好像是两个派系。就拿卖冰糖葫芦的来说,东南城的吆喝出来干倔,西北城大宅院多,小贩的吆喝优雅深沉,在王府井附近吆喝的多是小伙子,甜脆响亮。臧鸿说:“要吆喝得好,除了要有副好嗓子,还要有生活,叫卖艺术是真正来源于生活的。” 武荣璋的叫卖也比较有特点,虽然没做过买卖,但是因为从小喜欢唱歌、唱戏,叫卖声听多了也就学会不少。他今年70多岁了,吆喝起来依然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武荣璋说,昔日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的确不算少,无论挎篮的、肩挑的,在吆喝时总是以一只手捂着耳朵,对吆喝叫卖之物均要加上不少的形容词,使人听了不觉厌烦。此外,无论一天或是一年之中,沿街串巷的吆喝者,总是日分早晚、年按时令地售卖物品。“那时候谁家有钟表啊,看时间怎么办?白天看太阳,晚上听打更,后来叫卖声也成了一种参照。到了冬天晚上,当妈的催孩子睡觉就会说,快睡吧,卖硬面饽饽的都过来了!”可见叫卖调与老北京人生活的密切程度。 正因如此,像臧鸿、武荣璋等老艺人对叫卖调的日益衰微更显焦虑。“会唱的人没几个了,再加上想学的人又不多,以后要听地地道道的叫卖调难了。” 1979年,当《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纂工作全面启动后,编委会要求各分卷除了收集、整理各类传统民歌外,也把叫卖调列入收编的范围,但是叫卖调是否属于民歌范畴还未定论,所有当时被叫做“叫卖调”的都编入了“附录”部分,人们对它的属性判断还存在很大疑问:“那不就是吆喝嘛,能算是一种音乐或是民歌?”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乔建中说,站在语言学的角度,叫卖调与正常的“说话”大相异趣,是一种被“夸张”的、具有“宣叙”性质的语言;站在音乐学的角度,它们具有歌唱“片段”的意义,仅为民歌的雏形。 陈树林认为,老北京叫卖是小商贩们自发创造的一种口头广告形式,在长期的积累中,这些叫卖都被赋予了鲜明的韵律和曲调,因此它也可以看做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 经过专家论证,2006年,老北京叫卖调作为民间音乐被列入北京市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一些老艺人带头成立了北京京味叫卖艺术团,开始在剧院、机关、学校、社区进行演出,使人们开始关注起老北京叫卖。“虽然,京味叫卖艺术团表演的是不是真正的叫卖调曾受质疑,但是他们的存在至少扩大了叫卖调的影响,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陈树林说,只要有人关注,叫卖调的传承就有希望。(杜洁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