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次陪”。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 一般山东人请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鱼。鱼在山东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别看什么山珍海味,和鱼相比也只能叫“小菜”。不是山东人稀罕鱼,主要是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嘛。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这个时候,客人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一般是“头三尾四”,然后大家一起吃鱼。剩下的鱼骨头一般不撤,等主人叫端走再用剩下的鱼骨头做个汤的时候,其实是在说:酒席进行的差不多了,该结束了。鱼骨头作的汤叫“杂鱼汤”,就是把鱼骨头和碎鱼肉加汤,加胡椒、醋再炖,味道很鲜美。没喝过的朋友可以自己做来尝尝,既好吃又不浪费。等汤上来了,大家喝掉个子的杯中酒,吃饭,然后筵席结束。 山东人的“酒胆” 鲁地乃礼仪之帮,在山东人的礼仪活动中,一旦有了酒的元素、酒的点缀、酒的烘托,祭祀拜神就显得格外庄严隆重,节日庆典就显得无比热烈红火,宴席间喜气洋洋、酒气醺醺,其乐也融融! 山东人喝酒多是一种礼节性场面,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是一种热烈气氛的营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山东人对客人最真诚、热情的招待就是设宴喝酒。虽然现在时尚喝啤酒、红酒,可山东人待客还是首选白酒。主、客坐定,上菜斟酒,主陪致欢迎词后,开始带酒。带四杯酒叫“四喜”,带六杯酒叫“六顺”,带八杯酒叫“八发”,如果主陪带一年的酒,就是十二杯。倘若客人不想喝,主人端起杯来一饮而尽说:“先喝为敬!”客人不喝就不给主人面子了。一轮带酒下来,三五两酒就喝下去了,男客人会喝得飘飘然有了酒意,女客人会喝得两朵桃花上脸来。然后是主人分别向客人敬酒,敬酒要喝两杯。客人要说:“喝一杯吧?”主人会说:“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喝酒成双。”理由典雅充分,客人不得不喝。在山东酒喝多了没谁笑话,客人喝醉了,主人说客人喝得尽兴;客人喝趴下了,主人说客人喝得实在,酒宴都会乘兴而来,欢乐而归。 酒,喝酒,好酒,是山东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山东人的一种性格特征,是山东人的一种文化传统。酒与山东人的生活、事业、交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身处山东大地、孔孟之乡,你定会品味处处酒香的味道,你也就品味了山东人的味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