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杂的技艺 糖塑是文雅一点的叫法,按照艺人自己的说法则叫气憨子,以便于和水盘子(用小勺子舀糖后在石板上浇出各种图案造型的艺人)相区别。 而区别就在这“气”上。糖塑艺人用一根小木棍挑出一点糖来,两手拉扯几下,放一点食用石膏粉,捏成一个小气袋,然后拉出一根气管,放在口中徐徐吹来。随着两手手指不停地拉、扯、揪、捏,只见那小气袋在艺人手中不断地旋转、变化,转眼间,一件活灵活现的或人物、或动物的造型就展现在眼前,令人惊叹不已。 天门糖塑与泥塑、面塑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天门糖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吹”与“塑”进行巧妙结合,在制作上高人一筹。天门糖塑在制作时人物肌理变化丰富,且因安有小弹簧等一些部件让作品鲜活起来,使其具有色、形、动于—体的特点。天门糖塑艺人能把飞禽走兽,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作为题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糖塑也因此赢得人们的喜爱,常见的有连年有鱼、二龙戏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等等。 说到天门糖塑,首先要介绍其原料。天门糖塑的原材料和其他地区的糖人的原材料一样,那就是“麦芽糖”,配上红、绿、黑食用色素,加上麦芽糖的本色,就可以调出不同的颜色来。麦芽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从古至今,麦芽糖本是劳动人民的家用食物,在我们天门地区,每到腊月,家家熬糖,炊烟袅袅,乡野弥漫着麦芽糖的芽香。因此,糖塑的原材料是丰富的,不会产生危机。至于糖塑的用糖,对“火候”的要求要比普通家用的糖高得多,经过“选料”、“熬糖”、“生火”、“化糖”、“加色”等几道工序,才能用于糖塑制作。 天门糖塑的制作手法,较之北方等其他区域的糖人制作手法,显得更为复杂,技艺更多更精湛。其他地区的糖人多以“吹”为主,而天门糖塑则增加了“塑造”的成份,如搓、捏、团、挑、揉、按、压、擦、拨、画等。一团毫无生气的糖,经过艺人的各种手法,就变成了栩栩如生、人见人爱的艺术品。 天门糖塑从手工技法上分为两大类,即“吹”和“塑”,按行话称为“泡活”和“头子活”。也就是“吹”的糖人叫“泡活”,“塑”的糖人叫“头子活”。动、植物类一般采用“吹”。人物类一般采用“塑”。不过,天门糖塑大部分作品都是“泡活”与“头子活”的结合体,严格地说“泡活”与“头子活”不可分割;“吹 ”、“塑”结合的糖塑作品,既有体量,能造成气势,又有细节,“百看不腻”。 “吹”,讲究的是快而准确到位,因为糖膜是在摄氏20度以下的温度中迅速凝固,气温越低,凝固越快,要求艺人眼疾手快、气息均匀、动作熟练,不然就难以完成。人人熟悉的一头水牛,是所有“泡活”中最难吹制的,尤其要做到形神兼备,健壮有力,那就更不容易了。几十秒钟的时间将一团糖吹制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恐怕是其它艺术门类难以达到的。我们不能不敬佩天门糖塑艺人那巧夺天工的非凡绝技。 “塑”,讲究的是结构和色彩,更要求糖塑艺人除了手上功夫外,还须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灵气。在此,我们要提到已故的天门糖塑艺人汪培林师傅。汪培林师傅是迄今为止老百姓公认的天门糖塑的一代宗师。他善于动脑筋,对艺术精益求精,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天门糖塑推向了一个更高更美的层次。他的“四大绝活”广受世人称赞。一代宗师走了,他留下的是老百姓记忆中的糖塑精品和无尽的遗憾。 天门糖塑的题材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有名目的约有数百种之多,经常做的也有数十种。动、植物类的作品大概有几百种,常见的有“双狮戏球”、“游龙戏凤”、“龙盘狮”、“龙凤烛”、“麒麟送子”、“十样锦”、 “蝴蝶戏花”、“金鱼闹菱”、“莲藕”、“老鼠拖葫芦”、“蛐蛐斗公鸡”、“鸡啄鸡”、“蚱蜢”、“龙虾”、“鹦鹉”、“桂鱼”等。人物类的作品,品种繁多,很难统计,比较受群众喜爱的作品有:“姜太公钓鱼”、“齐天大圣”、“子龙救主”、“青河桥比箭”、“赵云下山”、“张三打鸡”、“林冲夜奔”、“八仙”、“三英战吕布”、“武松打店”、“关公勒马望荆州”、“哪吒闹海”、“石迁盗鸡”、“五龙捧圣”、“慕容贞斩蛇”、“送子娘娘”、“雷打张继宝”、 “安安送米”、“福禄寿三星”、“寿星骑鹿”、“老君骑牛”、“牧童骑牛”“打莲湘”、 “打花鼓”等。 糖塑题材主要有三大类:忠义、吉祥、避邪。如“忠义”类的代表作《关羽夜读》,“吉祥”类的代表作《龙戏凤》,“避邪”类的代表作《除五毒》、《三怕》等。天门糖塑以吉祥类数量最多。 天门糖塑做工精致,看起来简单,其实,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难达到如此境界的。这一吹一捏、一揉一挑之间,渗透了糖塑艺人多少心血和汗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