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文斗苗寨风光 资料图片 到了三板溪水电站的坝址码头,我们乘船溯流而上。三板溪名“溪”实为湖,只见碧水蓝天,层林尽染,美不胜收。下了船,我们徒步爬坡,沿着青石小路拾级而上。不一会儿,被誉为全国“百年环保第一村”的文斗苗寨映入眼帘。 文斗苗寨位于贵州省锦屏县西南部,全寨400余户2000多人。大山把文斗苗寨别在半腰上,茂密的古树把苗寨层层围住,一栋栋苗家吊脚楼镶嵌在青黛之中,宛如一幅水墨画。这里的古树不乏国家珍贵树种,诸如银杏、香樟、红豆杉等,难怪文斗苗寨入选了“中国景观村”。游客到了苗寨,老老少少总是津津乐道村里的“树”文化。 我们来到上寨寨门附近的石碑林,一块立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的“六禁碑”,把远古朴素的民风娓娓道来。“禁不俱(拘)远近杉木,大小树木,不许任人小儿砍削,罚银十两。”“禁四至油山,不许乱伐乱捡。如有人违,罚银五两……”这个身居大山深处的苗寨,两百多年前就有了强烈的环保意识。这块碑也被誉为“民族环保第一碑”。 文斗苗寨有许多与树有关的习俗。有儿女出生,家人就会种一棵常绿树,让树与孩子一起成长,希望孩子像树一样健康长青。有的父母还会帮儿女认树为“干爹”、“干妈”,祈求免灾平安。村中大树的根部,贴满了褪色的红纸,树脚下还有残留的香纸。村民告诉我,每逢年节,文斗人都会带上香纸和祭品,祭拜古树。文斗人把树视为神,祈求身体和精神上的保护。 村民说,7年前曾有人出资100万元购买村里的一棵古红豆杉。100万元,对于世世代代辛苦劳作的村民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数目,但村民们没同意。在2008年初的特大雪灾期间,文斗人在抗灾自救中首先想到的也是保护古树。他们用木棒击打冰雪,为古树减轻压力,还搬来稻草,捆扎覆盖在树干上,为古树御寒。 从古至今,每有经济林木交易,文斗村人都会立字据保存,一为教育子孙,二为避免纠纷。目前全村95%以上的家庭都保存有明清时期的“林业契约”,总计达数万份。这些契约记录着村寨的林木发展和交易史。有专家学者称,文斗林业契约是全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最系统、最集中的林业契约文书,填补了中国经济史上林业契约的空白。 还是为了树,今天的文斗人建立了绿化基金,每植一棵银杏、红豆杉等珍稀树苗并成活的,一律从基金中拿钱奖励。对幼苗,村民还会打上草标,警示人们保护它。 离开文斗时,大山村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树同生,人与树的和谐统一,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谭元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