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科技 > 天文地理 >

秦汉时期关中的湖泊

http://www.newdu.com 2018-01-15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认识秦汉时期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必要考察当时湖泊的分布及其规模。 
    以关中地方为例,就历史资料所知当时自然水面和人工水面其规模之广阔和分布之密集,显然与我们现今所看到的当地地理面貌有所不同。
    考察秦汉时期关中湖泊的存在形式和生态作用,对于认识和理解当时关中地方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基本的自然条件,显然是有益的。    
    宫廷池沼
    秦汉宫苑中多有湖泊。正如班固《西都赋》所说:“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离宫別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①
    秦都咸阳附近有著名的“兰池”。《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一年十二月,……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裴驷《集解》写道:“《地理志》渭城县有兰池宫。”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兰池陂即古之兰池,在咸阳县界。《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逢盗之处也。”②可见“兰池宫”,以“兰池”得名。“兰池”,是一处人王湖泊。《史记。孝景本纪》记载:汉景帝六年(前151),“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裴驷《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文选》卷一。李善注:“上囿禁苑,即林苑也。”
    ②  《历代宅京记》卷三《关中一》:“《史记》张守节《正义》引《秦记》云:‘始皇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
    解》引徐广曰:“殖,一作‘填’。”又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张守节《正义》伕文:“刘伯庄云:‘此时兰池毁溢,故堰填。”,以“堰填”释“殖”,其说恐不确①,但是注意到“兰池”有“溢”的可能,对于这处湖泊水量的估计,也许接近历史真实。《铙歌十八曲·芳树》有“行临兰池”句。《文选》卷一。潘岳《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李善注引《三辅黄图》:“兰池观在城外。《长安图》曰:‘周氏曲,咸阳县东南三十里,今名周氏陂。陂南一里,汉有兰池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参看王子今:《“伐驰道树殖兰池”解》,《中国申研究》1988年3期。
    《汉书·地理志上》也说渭城“有兰池宫”。《汉书·酷吏传·杨仆》:“受诏不至兰池宫。”是知秦兰池宫西汉仍继续沿用。《汉书补注》引钱坫云:“土人往往于故址得宫瓦,文作‘兰池宫当,。”陈直《三辅黄图校证》也指出:“《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八页,有‘兰池宫当’瓦,审其形制,则汉物也。”宫以“兰池”得名,当以濒水形胜。《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一》:“秦兰池宫,在(咸阳)县东二千里。”又说:“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为池,东西二百丈,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始皇引渭水为池”之说,有可能是有根据的。秦人精于水利,开凿这样规模的人工湖,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
    何清谷说,“据我们调查,今咸阳市东北的杨家湾,是一个呈簸箕形的大湾,北西东三面有高约五米的岸畔,南面平垣开阔而达渭河之滨。陈国英同志见告:‘湾内五十年代平整土地时发现淤泥层甚厚,最近渭河发电厂扩建时钻探得知,秦汉以来的覆盖层有20个文化层,浅处30米可见生土,深处70米才到生土层,可见当时水深70多米,这应是秦兰池的遗迹。’此地现在较渭河的水平线高,也许当年通过在河道中筑蓬莱山等措施提高水位,拦渭河水人兰池。另一说法,在杨家湾西北岸边发现一龙山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人多沿河而居,据此推测约在5000年前有一条古河沿咸阳第一道原穿流而过,后古河改道,留下兰池。不论兰池是怎样形成的,后来的规模显然是人工开凿而成。兰池是一个人工湖,湖面可以荡舟,又配有蓬莱山、鲸鱼石等景观,且距秦都颇近,是皇家的游乐场所。”①这里说到的“深处70米才到生土层”的情形,可能由于池岸崩塌等多种因素所导致,兰池当时“水深70多米”的推测似不足信。
    《汉书·郊祀志下》:“(建章宫)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汉书·扬雄传上》也说:“营建章、凤阙、神明、馺娑,渐台、泰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莱。”颜师古注:“渐台在泰液池中。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浸也。”看来汉武帝营造建章宫,内有“泰液池”,其中筑“渐台”。《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三辅黄图》卷四《池沼》写道:“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关辅记》云:‘建章宫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为鲸鱼,长三丈。’”《西京杂记》卷一:“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上为歌曰:‘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衣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可知湖中有“荷荇”“蒹葭”等水生植物。    汉武帝营造建章宫的直接契机是柏梁台火灾。《史记·封禅书》记载:“上还,以柏梁灾故,朝受计甘泉。”“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干门万户。……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初元年(前104)十一月,“乙酉,柏梁台灾。”“二月,起建章宫。”颜师古注:“文颖曰:‘越巫名勇,谓帝曰:越国有火灾,即复大起宫室以厌胜之,故帝作建章宫。”,建章宫“其北治大池”即所谓“泰液”,可能也有火灾之后以水“厌胜”火的意义。
    《汉书·佞幸传·邓通》:“邓通,蜀郡南安入也,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天,顾见其衣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颜师古注:“未央殿西南有苍池,池中有渐台。”②《汉书·元后传》说,王莽得传国玺,“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汉书·王莽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49—50页。
    ②  《汉书·翼奉传》载翼奉上疏:“窃闻汉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繇役。其时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诸离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皇、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室、承明耳。”此说当指未央宫太液池渐台。
    下》:起义军人宣平门,“莽就车,之渐台,欲阻池水,犹抱持符命、威斗。”“军人人殿中,呼曰:‘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渐台。,众兵追之,围数百重。台上亦弓弩与相射,稍稍落去。矢尽,无以复射,短兵接。”王邑父子等多战死,“(王)莽入室。下铺时,众兵上台,……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水经注·渭水中》:“飞渠引水人城,东为仓池,池在未央宫西,池中有渐台,汉兵起,王莽死于此台。”《长安志》卷三“未央宫”条引《关中记》:“未央宫中有苍池。”王莽“之渐台,欲阻池水”,可知“苍池”水深水阔使得王莽有借以阻止起义军的妄想。
    “苍池”,张衡《西京赋》写作“沧池”。陈直指出,“《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未央宫中有沧池。’”①《三辅黄图》卷四《池沼》:“沧池,在长安城中。《旧图》曰:‘未央宫有沧池,言池水苍色,故曰沧池。’”黄盛璋指出,仓池是昆明池之下分设的分水库,“城内用水量浩大,而昆明池距城太远,水流至此,量不可能很多,因此必须有一个蓄水池大量储积来自昆明池之水,供城内各区周流之用。”②何清谷也说,“苍池是长安城中一大蓄水库,水源来自昆明池。城内用水量浩大,而昆明池距城太远,水流至此,量不可很多,因此必须有一个蓄水库大量储积来自昆明池之水,供城中各区周流之用;其次,泬水飞渠人城,这里地势低下,也需要有个水库提高水位,否则水就不容易周流。苍池的作用是储积调节未央、长乐两大宫殿区的用水。”③以为“苍池”可以“储积调节未央、长乐两大宫殿区的用水”的说法,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城市供水的历史有参考价值。但是就此进行技术层面的具体的说明,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工作。“苍池”或“沧池”的位置,考古工作者已经确定:“在未央宫遗址西南部。”汉长安城未央宫发掘报告写道:“今马家寨村西南,有一片洼地,其地势低于周围地面1—2.5米,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东西400米,南北510米。地表以下0.7—工米见淤土,1.2—2米见沙子,沙层厚2米,再下则依次为黑卤土、淤土、水浸土、细沙。此洼地应为沧池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版,第97页。
    ②  黄盛璋:《西安城市发展中的给水问题以及今后水源的利用与开发》,《地理学报》24卷4期,1958年11月,收入《历史地理论集》,第20页。
    ③  何清谷:《三铺苗图校注》,第247页。
    址,其于西宫墙以东700米,南距南宫墙250米,东北距前殿遗址270米。”①
    理解以上文献记载,可知未央宫、建章宫皆有“渐台”。虽然同称“渐台”,但是位置不同。《汉书·元后传》说王凤“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竟外杜,土山渐台西白虎。’”“(上)微行出,过曲阳侯第,又见园中土山渐台似类白虎殿。于是上怒,以让车骑将军音。”可知水中之台通称“渐台”。正如《汉书·郊祀志下》颜师古注:“渐,浸也。台在池中,为水所浸,故曰渐台。”“《三辅黄图》或为谶宇,讖亦浸耳。”
    张衡《西京赋》写道:“前开唐中,弥望广濛。顾临太液,沧池漭沆。渐台立于中央,赫沪沪以弘敞。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上林岑以垒嶵,下崭岩以岩龉。长风激于别檮,起洪涛而扬波。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海若游于玄渚,鲸鱼失流而蹉跎。”所谓“顾临太液,沧池漭沆”,又说“渐台立于中央,赫沪沪以弘敞”,则“太液”和“沧池”“中央”皆有“渐台”。而所谓“漭沆”②,所谓“清渊洋洋”以及“长风激于别檮,起洪涛而扬波”。等文辞,都形容了宫中池沼的宏阔形势。
    何清谷说,“太液池遗址就是西安市三桥镇高低堡子西北的一片洼地,今为西安市太液池苗圃。遗址四周低洼,中有两座大土堆,有人说是当年三神山中的二山,有人说其一是渐台。”④《汉书·郊祀志下》颜师古注:“《三辅故事》云: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高五尺,西岸有石鳖三枚,长六尺。”这一遗址中出土的长4.9米,中间最大直径l米的石鱼⑤,很可能与太液池石鱼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上册第19页。
    ②  《文选》卷二。薛综注:“漭沆,犹洸濛,亦宽大也。”
    ③  薛综注:“水中之洲曰墙,音岛。”李善曰:“《高唐赋》曰:长风至而波起。” 
    ④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248页。
    ⑤  黑光:《西安汉太液池出士一件巨形石鱼》,《文物》1979年6期。
    前引《西京赋》“前开唐中,弥望广濛”,说到“唐中池”。班固《西都赋》则写道:“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蔣蔣。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李善注:“《汉书》曰:建章宫,其西则有唐中数十里,其北沼太液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台梁,象海中仙山。”《史记·封禅书》说,建章宫前殿“其西則唐中”。李善引《汉书》说“唐中数十里”。《三辅黄图》卷四《池沼》说“唐中池,周回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之南”①,《雍录》卷九则说“唐中池,周回十里”。虽然记载不一,但是都说明“唐中池”规模相当可观。
    苑囿的湖泊
    秦始皇陵园发现的出土铜质水禽模型的遗址②,有学者建议定名为“雁池”③也有学者以为可能与“左弋外池”有关。④据有的学者判断,出土遗物“基本组成了弋射冶游活动的完整场面”,其功能“是再现或永久固化秦始皇生前弋射场面”⑤,这处遗址与陵园其他遗存的关系,似乎可以说明秦宫苑中湖泊池沼的存在,应当是确定的制度。
    就汉代的资料看,皇家苑囿中大小湖泊的分布,成为维护长安附近生态形势的条件之一。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属官有“上林十池监”。《三辅黄图》卷四《池沼》写道:“十池:上林苑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大壹池、郎池。”《初学记》卷七《地部下·昆明池》则说到上林十五池:“汉上林有池十五所:承露池;昆灵池,池中有倒披莲、连钱荇、浮浪根菱;天泉池,上有连楼阁道,中有紫宫;戟子池;龙池;鱼池;牟首池;蒯池;菌鹤池;西陂池;当路池;东陂池;太乙池;牛首池;积草池,池中有珊瑚,高丈二尺,一本三柯,四百六十条,尉佗所献,号曰‘烽火树’;糜池;含利池;百子池,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何清谷校:毕沅本作“二十里”,苗昌言本、吴琯本、陈继儒本、张宗祥本、陈直本均作“十二里”。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253页。
    ②  段清波:《帝国的梦想——秦陵还会有多少陪葬坑》,《文物天地》2002年10期;秦始皇陵考古队:《青铜禽类显现秦始皇陵园》,《中国文物报》2001年11月23曰;秦始皇陵考古队:《秦始皇陵园新发现:青铜天鹅仙鹤鸿雁坐姿陶俑》,《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 23日。    
    ③  今按:据《三辅黄图》卷四《池沼》。或许也可以考虑采用“鹤池”命名。
    ④  焦南峰:《左弋外池——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性质蠡测》,《文物》2005年12期。    
    ⑤  罗明:《奏始阜陵园K0007陪蕤坑弋射场暑老》,《老古》2007年1期。
    乐,乐毕,以五色缕相覉,谓为连爱。”①
    “麋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三辅黄图》及《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六都写作“糜池”。
    司马相如《上林赋》有“濯鹢牛首”句,也说到“牛首池”。《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裴驷《集解》引《汉书音义》:“牛首,池名,在上林苑西头。”所谓“牛首池”、“牟首池”,应是转抄之误导致的重复。正如陈直所说:“牛首,又或作‘牟首,。”②
    《关中胜迹图志》卷六:“蒯池。《汉武故事》:‘上林苑蒯池,生蒯草以织席。’”蒯草,在先秦秦汉社会日常生活中多所应用。《左传·成公九年》:“虽有丝床,无弃菅蒯。”蒯草又是汉代上林苑地区多生草种。张衡《西京赋》说上林苑植被:“草则葳、莎、菅、蒯,薇、蕨、荔、苀。”李善注引《声类》:“蒯,草中为索。”蒯席,见于《礼记·玉藻》:“出杆,履蒯席。”郑玄注:“蒯席涩,便于洗足也。”孔颖达疏:“蒯,菲草。席涩,出杼而脚践履涩草席上,刮去垢也。”
    关于“当路池”,何清谷认为,“当路观在长安城西上林苑中,被王莽所毁。当路池应在当路观附近。”③所说“当路观”,或许应是“当路馆”。④其实,“当路”,是汉代标定方位的常用语汇⑤,也有可能“当路池”和“当路馆”所“当”之“路”,并不是一条路。不过,《初学记》卷七列数诸池的顺序是“西陂池、当路池、东陂池”,《三辅黄图》卷四则是“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如以《初学记》为据,则“当路池”所“当”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大道,以致“东陂池”和“西陂池”因与这条道路的位置关系而定名。或说王莽选择九庙地址时,卜于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波水即陂水,东陂池应在陂水之东,西陂池应在陂水之西,皆因积陂水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渊鉴类函》卷三三引作“谓为相连爱”。
    ②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第101页。    
    ③  伺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256页。    
    ④  《汉书·王莽传下》:“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
    ⑤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匈奴列传》也有同样的说法。司马贞《索隐》:“苏林云:直当道之塞。”,又《汲郑列传》:“匈奴攻当路塞,绝和亲。”《汉书·匈奴传上》:。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颜师古注:“塞之当行道处者。”《焦氏易林)卷一《屯·井》:“大蛇当路,使我畏惧。”卷二《复·困》:“求犬得兔,请新遇故。虽不当路,踰吾旧舍。”
    成池。”①是“东陂池”和“西陂池”“东…‘西”之定位,似有多种可能。
    “大壹池”,应即“太乙池”。张澍辑《三秦记》作“太一池”。据何清谷说,诸本多作“大台”,毕沅本作“犬台”,陈直本据《初学记》改为“大壹”。何清谷以为“‘大壹’没有汉代文献依据”,又说,《汉书。王莽传下》记载王莽拆毁城西上林苑中十余所建筑,其中就有“大台”。“大台是犬台之误”,“汉在城西上林苑皇家养犬之所建有犬台宫,也可能有犬台池。”。其实,“大壹池”即“太乙池”,很可能与汉代民间的“太一”崇拜有关。何清谷“‘大壹,没有汉代文献依据”的说法似可商榷。“大壹”就是“太壹”、“太一”。《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注家皆以为“太一”是天之尊神。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近年受到思想史界的重视。③《易纬乾凿度》郑玄注引《星经》:“太一,主气之神。”说明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太一”的地位。《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又《天马》之歌:“太一况,天马下。”颜师古注:“言此天马乃太一所赐,故来下也。”又《五神》之歌:“五神相,包四邻,土地广,扬浮云。”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五帝为‘太一,相也。”在秦汉方士的信仰系统中,“太一”是至尊之神。《汉书·郊祀志上》:“神君最贵者曰‘太一,,其佐曰太禁、司命之属,皆从之。”《汉书·地理志上》:“(琅邪郡)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汉书·王莽传中》:“五威将乘乾文车,驾坤六马,背负彆鸟之毛,服饰甚伟。每一将各置左右前后中帅,凡五帅。衣冠车服驾马,各如其方面色数。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汉书·王莽传下》:“(天凤)六年春,莽见盗贼多,乃令太史推三万六干岁历纪,六岁一改元,布天下。下书曰:‘《紫阁图》曰:太一、黄帝皆仙上天,张乐昆仑虔山之上。后世圣主得瑞者,当张乐秦终南山之上。’予之不敏,奉行未明,乃今谕矣。”于是改元“地皇”。《汉书·地理志上》:“(右扶风)武功,太壹山,古文以为终南0…‘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256页。
    ②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256页。
    ③  参看艾兰:《太一·水·郭店<老子>》,熊铁基:《对“神明”的历史考察——兼论<太一生水>的道家性质》,彭浩:《一种新的宇宙生成理论——读<太一生水>》,陈松长:《<太一生水>考论》,张思齐:《太一生水与道教玄武神格》,颜世安:《道与自然知识——谈<太一生水>在道家思想史上的地位》,均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一”或“太壹”与“终南山”的关系,又使我们联想到现今陕西长安“太乙宫”方位,或许与“大壹池”即“太乙池”有空间位置上的联系。
    又《汉书·艺文志》“阴阳十六家”中有“《太壹兵法》一篇”。宋人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八:“《太壹兵法》一篇。隋唐《志》:《黄帝太一兵历》一卷。《武经总要》:太一者,天帝之神也。其星在天一之南。总十六神,知风雨水旱、金革凶馑、阴阳二局,存诸秘式星文之次,舍分野之灾祥,贵于先知,逆为之备,用军行师,客主胜负,盖天入之际相参焉。”宋人程大昌《雍录》卷五《南山一》写道:“武功县有太一山、垂山。《汉志》引古文而曰‘太壹,者,终南也。”又《南山二》:“‘太一,之名,先秦无之,至汉武帝始用方士言尊‘太一,以配天帝,而世人始知天神尝有‘太一’也。则凡言‘太一’者,皆当在武帝之后也。”所谓“‘太一’之名,先秦无之,至汉武帝始用方士言尊‘太一’以配天帝”,由《九歌》及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可知其说不确。
    《汉书·王莽传下》:“下书曰:‘予受命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府帑空虚,百姓匮乏,宗庙未修,且袷祭于明堂太庙,夙夜永念,非敢宁息。深惟吉昌莫良于今年,予乃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颜师古注:“刘德曰:‘长安南也。’晋灼曰:‘《黄图》:波、浪,二水名也,在甘泉苑中。,师古曰:‘晋说非也。《黄图》有西波池、郎池,皆在石城南上林中。”,陈直《三辅黄图校证》说,“《善斋吉金录·玺印录》一页,有‘上林郎池’印,与本文合。”①
    《汉书·元帝纪》记载:初元元年(前48)三月,“诏罢……少府佽飞外池。”颜师古注:“如淳曰:‘《汉仪注》:佽飞具繒缴以射凫雁,给祭祀,是故有池也。’”《三辅黄图》卷四《池沼》引《汉仪注》:“飲飞具繒缴以射凫雁,给祭祀,是故有池。”②陈直写道:“《陕西金石志》卷五第十九页,有‘佽蜚官当’瓦,则为伙飞令官署之物。(亦有‘次蜚官当,者)”③由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第102页。
    ②  《汉书·宣帝纪》说到“应募依飞射士”,颜师古注引臣瓒曰:“本秦左弋官也,武帝改曰佽飞官,有一令九丞,在上林宛中结艚缴以弋凫雁,岁万头,以供祀宗庙。许慎曰:‘做,便利也。,便利繒缴以弋凫雁,故曰佽飞。《诗》曰‘抉拾既砍’者也。”颜师古曰:“取古勇力人以名官,熊渠之类是也。亦因取其便利轻疾若飞,故号飲飞。弋凫雁事,自使佽飞为之,非取飞鸟为名。瓒说失之。”
    ③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第102页。
    于“佽飞外池”所谓“佽飞具繒缴以射凫雁”的解说,可知长安附近湖泊是水禽的聚集之地。佽飞官在上林苑中射杀“凫雁”一类禽鸟,竟然岁至万头,可知当时长安地方湖泊的存在对于生态条件的意义。
    据《三辅黄图》卷四《池沼》,长安附近的湖泊还有秦酒池、影娥池、琳池、鹤池、冰池等。
    “冰池”,又作“滮池”、“彪池”。据卢连成的调查收获,“浇池今已成为一片干涸的洼地,整个池址平面呈半月形,池周约7至8公里,随高阳原走向而弯曲成弧形,池址西部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土岗,岗高6至7米,长约1公里,这条土岗将澎池与丰水故道隔开。洼地底部呈锅底形,池底淤泥较厚。池岸东北部是高阳原陡壁,池底和高阳原高差在10米以上。”①胡谦盈认为今北丰镐村西北和落水村之间的所谓“小昆明池”就是“泥池”,黄盛璋则认为,当地人称“小昆明池”者,“当即古漓池残遗一部”,并非“泥池”。②也有学者推定“泥池”的位置在今西安市以西苏村之北。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考察,彪池周长约7850米,面积约l.8l平方公里。④
    《史记·秦始皇本纪》又有涉及“漓池”的神异故事: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曰:‘为吾遗漓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⑤所谓“漓池君”可以与江神相通,可以推知“漓池”地位之重要,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卢连成:《西周丰镐两京考》,《中国历史地丛》1988年3期。
    ②  黄盛璋:《关于<水经注>长安城附近复原的若干问题——兼论<水经注>的研究方法》,《考古》1961年6期;《历史地理论集》,第62页。
    ③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263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考古》2006年10期。
    ⑤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中也引述了这一故事,情节则与司马迁所记略有不同:“史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漓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忽不见。郑客奉壁,即始皇二十八年过江所湛壁也。与周子晁同应。是岁,石陨于东郡,民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此皆白祥,炕阳暴虐,号令不从,孤阳独治,群阴不附之所致也。一曰,石,阴类也,阴持高节,臣将危君,赵高、李斯之象也。始皇不畏戒自省,反夷灭其旁民,而燔烧其石。是岁始阜死,后三年而秦灭。”
    规模自然不会很小。《三辅黄图》卷四《池沼》引《庙记》说,“长安城西有镐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二里,溉地三十二顷。”据实地考察,“镐池的周长为3550米,与22里相差甚大,但若加上彪池周长7850米,则约合汉27.4里(1尺为0.23l米),约合南朝21.1—25.3里(1尺为0.25—O.3米),与22里相差不大。大概《庙记》所载镐池的周长实为镐、彪二池的周长,因为两个池子本来就连在一起。”唐代“镐池和彪池干涸废弃”,有的研究者推测其原因“是大规模维修昆明池堤岸时填塞了昆明池流往镐池的水口”。①我们在分析多种条件的共同作用时,似乎也不应忽略水资源形势变化的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