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袁济喜:从狂欢走向悲歌的《列子》(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这种喜欢挽歌的怪异审美心态,在汉末以来的审美风尚中可以找到脉迹。是六朝士大夫演生心态的表现,这就是认为人生无常,生与死不妨等量齐观。东汉末年,兴起了会葬的风习,名士黄琼死后,四方名士争往会葬,他们素衣白冠,唱起悲愤的挽歌,多至数千人。自汉末“党锢之祸后”,士人对于生活失去理想,善恶是非标准趋于消泯。然而也是自我觉悟的开始。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深刻地论述到:“汉末前后,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并非对世事麻木不仁。事实上,政治批评在这个时期是最激烈的。当时文人学士的首要人物及太学生有三千多人,他们积极参与时政的议论,对国家政策或皇亲国戚们的行径作了坚韧无畏的抨击,甚至敢于对宦官太监乃至皇帝表示不满。然而没有宪法保障,这个运动被宦官镇压下去了。二三百个学士,有的是全家,都被处死,流放,或监禁。这是在公元前 166 至 169 年发生的事,史称‘党锢之祸146;。这次镇压如此彻底,如此广泛,整个运动即刻夭折,它的影响也持续了一百多年。从此开始了对消极避世的崇拜和对女人、诗、道家神秘主义的狂热追求。”[6] 士大夫的演生从此开始了新的转折,道家的神秘主义开始流行。与此同时,一种以悲为美的音乐时尚在社会上不径而走,挽歌成了最美的音乐。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第三册二六《全汉文·卷四二》中也指出:“王褒《洞箫赋》:‘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者怪而伟之。146;按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观王赋此数语可见也。” [7]当时一些豪门贵族在大宴宾客、酒阑罢唱时,不是唱欢乐的歌,而是低吟送葬时唱的《薤露行》。《后汉书·周举传》云:“商(大将军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续以《薤露》之歌,座中闻者皆为掩涕。”汉顺帝时的大将军梁商是权倾一时的外戚,有一次在大宴宾客时,酒酣耳热,歌手唱起了《薤露》的挽歌,座中闻者皆为流泪伤感不已。据东汉文人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当时一些人家在婚嫁之时,也常常唱起挽歌与葬歌,“时京师殡、婚、嘉会,皆作櫆櫑 ,酒酣之后,续以挽歌。 櫆櫑,丧家之乐,《挽歌》,执绋偶和之者。”挽歌本是执白幡挽车送葬的人所唱的丧歌,崔豹《古今注》中说:“《薤露》、《蒿里》,并丧歌也。田横自杀,门人伤之,并为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故有二章。至李延年乃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据此可知所谓挽歌,最早是秦末齐国贵族田横因不愿投降刘邦自杀后,门人伤之而作的丧歌,后来成为一种葬丧歌曲,汉末又衍变为一种乐府诗的古题,许多文人借此古题写人生哀歌。这种奇特的惟有汉魏六朝才普遍流行的审美风尚,深刻地反映出处于动荡黑暗岁月中的文士的忧生之嗟。它将人们对于苦难的恐惧无奈之情,以长歌当哭的方式宣泄出来。
    对挽歌的嗜好,同汉魏以来士人生命意识的高扬有关。魏晋名士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尽情享受生命,出现了魏晋风度中的种种风流放达的情事,但与此同时,他们强烈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光如流。他们愈是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时,便愈是感到死亡的可怖。而挽歌则是以最直接的形式来抒发人们这种自慰心态,甚至自己给自己写挽歌,这是魏晋文学的一大景观。其最典型的便是陆机与陶渊明。翻开今人编的《陆机集》,其中有《悯思赋》、《叹逝赋》、《大暮赋》、《感丘赋》等等,都是伤叹与哀悼亲人故旧的,另有许多挽歌,如《挽歌三首》、《梁甫吟》、《庶人挽歌辞》、《士庶挽歌辞》、《王侯挽歌辞》、《挽歌辞》等。其最有名的便是《挽歌三首》,开了文人自挽的先例,诗的内容自托死亡为鬼后的种种情状,“人往有返岁,我行无归年。昔居四民宅,今托万鬼邻”,诗中哀叹人生必然要死,进入冥界后的孤独,其中有不少自慰的话。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对陆机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陆平原多为死人自叹之语,诗格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这种“死人自叹之语”大约是慰藉对于死亡的恐惧吧。在《大暮赋》中,陆机对于这种心理有过生动的描写:“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使死而有知乎,安知其不如生?如遂无知耶,又何生之足恋?故极言其哀,而终之于达,庶以开夫近俗云。”照陆机看来,生之可贵,是要通过死亡的可怖而显现出来的,不知死之可怖,安知生之可贵?故而他作此赋,要要通过宣讲生死之理使人对死持旷达的心态,以祛除死的恐惧。在《列子·天瑞》中,作者一方面极言生之欢快在于纵欲,同时又慨叹死之无奈:“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叔本华在那本有名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个体化原理的看穿如果发挥充分的力量就会导致完整的神圣和解脱,而神圣和解脱的现象就是上述清心寡欲无企无求的境界,是和清心寡欲相随伴而不可动摇的安宁,是寂灭中的极乐。”[8] 魏晋人的挽歌精神与其说是对于死的恐惧,莫如说是对于生的眷恋与无奈,是对于在这个黑暗恐怖年代之中命运无从把握的叹息与诅咒。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对于挽歌更是情有独钟。陶渊明晚年时,屡遭生活的磨难。归隐田园之后,他家遭过一次火灾,晚年生活贫病交加。元嘉四年,他的身体越来越衰弱,同时心情也十分恶劣。他给自己写了三首《挽歌诗》和一篇《自祭文》。《挽歌诗》的第三首,想象自己死后在秋天被人送葬出远郊的情景,死后入于幽冥没有生还的可能,而更可悲的是,相送的人之中,亲戚余悲未消,他人已经唱起了歌。在《自祭文》中,他以无比凄凉的心境自祭道:“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本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最后慨叹:“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乎哀哉!”可想而知,这位达观旷达的诗人在这时候发出这样的叹息,内心是多么悲凉与无奈!
    这种力图消泯生死界限,寻求宁静的文士演生心态,正是构成《列子》一书中的精神动力。与王弼的以无为本的贵无论相比,《列子》一书的作者更突出了超越有与无,生与死的“淡泊与宁静”,他们所推崇的“神”作为一种万物的实体性概念,更接佛教的“般若”神性。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提出:“夷甫、裴頠,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寞。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刘腮认为,王衍和裴頠的“有无之辨”各有弊端,最高的宇宙境界,则是“般若之绝境”。所谓“般若”,也就是指佛教宣扬的冥会“真如”、“法性”的最高智慧。道安曾说:“般若波罗蜜者,无上正真道之根也。”刘勰将此种精神之境融入文学理论中,他的神思之说中的“神与物游“即引入了这一精神概念。《文心雕龙》精神意蕴的形成,同佛学的精神旨趣显然有着直接的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