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谈谈迎新年的习俗。 古代社会民间计时以鸡鸣为候。正月初一的鸡鸣尤有意义,它召唤着新年的到来。当然随着现代中国计时手段的变化,人们已经将新旧时间的界标确定在午夜零点。 1.“爆竹声中一岁除” 伴随除夕守岁的是爆竹与焰火,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人们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新年爆竹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人们以此驱邪祈福。民俗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公元6世纪中叶成书的《荆楚岁时记》已经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驱逐山怪恶鬼。当时真的是爆竹,方法是将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竹筒受热膨胀,最后爆出声响,直到唐宋时期仍然采用这种爆竹方式。宋人范成大《爆竹行》记述了当时吴地爆竹鸣放的情形。宋代除了传统的天然爆竹外,还出现了火药爆竹。这种火药爆竹不仅有霹雳的雷声,而且有硝烟散出。爆竹散出的硝烟有消灭空气中病菌的功效,所以人们在瘟疫发生的时候,经常要燃放爆竹。 明清时期火药爆竹更加流行,人们除了以爆竹驱傩外,还用它来送神、迎神,以及接待拜年客。爆竹的声响增添节日气氛。清代北京除夕“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苏州过年,锣鼓敲动,街巷相闻。送神之时,多放炮仗,炮仗有单响、双响、一本万利等名。还有一种成百上千的小爆编在一起的长鞭,响声不绝,名为“报旺鞭”。 近代以来,乡村春节鞭炮是年俗必有的项目,假如过年没有爆竹声,人们就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今天,当除夕午夜零时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新年钟声敲响时,全国进入鼎沸状态,举国上下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此刻融入狂欢的世界。 2.天地、祖先祭祀 人们在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中迎来新年,旧年回天汇报的诸神,这时又带着新的使命回到人间。为了迎接新神,各家摆起香案,虔诚祭祀。新年“进酒降神”是汉代就有的传统,民间一直沿袭下来。新年人们迎回诸神,诸神的降临意味着年度时间重归人神共处的日常世界。 祖先祭祀是春节家祭中最重要的祭祀。《礼记》中祖先祭祀屡有记载,如“大饮烝”就是岁末的宗庙祖先祭祀大礼。明清以后,由于宗法观念的复兴,祭拜祖先重新成为新年仪式的重要环节。民国以来民间仍然保持春节祭祖的习惯,一般在家庭堂屋设置有祖先牌位,人们吃团年饭前,先要由家长依次请祖先回家团年,在祖先享用之后,家人再上桌吃饭。 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祭祀团聚,强固了家族的内聚意识,保证了家族的绵延。而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它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中国文明的悠久传承与中国家族社会绵延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3.穿新衣与拜年 以鲜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北方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 在民俗社会中新洁衣饰不仅是年节的美饰,同时具有神性意义。新的衣饰是为了祈福除灾。通过旧年阈限之后,人们获得新生。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时间更新意识。 清晨迎来新年后,接着是贺年、拜年。顺序是先家内,后家外。明代北京元日拜年盛行朝野上下,那时拜年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见面跪拜。如果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在路中叩头拜年。另一种拜年是一种虚套的礼仪形式,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间的往来,讲求礼仪形式,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帖。 旧时拜年强调家族关系,拜年的过程就是家族关系的强化过程。江西东乡横路何氏宗族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进行团拜。团拜并不仅仅限于一个族院,而是在整个横路何氏宗族中进行。团拜按照宗谱中记录的长幼伦理秩序递进,即晚辈向长辈拜年,小房向大房拜年。辈分顺序不能改变。直到今天乡村城市仍然保持传统拜年庆贺之俗,在山东、河北地方乡村仍有跪拜的习惯。 4.接财神 新年来到,也就意味着新财神的降临。财神有许多化身,从民间信仰看,有文财神、武财神、五路财神、青龙财神等等。 从年画与庙宇泥塑中,我们常能见到文财神的形象,是文官打扮,据说他是商朝的比干。比干是位忠臣,他的心被商纣王所挖,但因吃了姜子牙送他的灵丹妙药,存活人间。他在人间广散财宝,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向。另一位文财神是范蠡。范蠡是经营的高手,三次聚财,三次散财,他致富的天才与重义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拜。 再看武财神。武神赵公元帅可谓家喻户晓,赵公元帅,名朗,字公明,是一位道教人物。天帝封他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招财使者、利市仙官都归他管。另一位武财神是关公,关公因其忠义勇武被历代帝王加封各种封号。民间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将关羽奉为忠义的化身,特别是近代以来的一些工商组织,将关公视作行业的保护神与财神。 五路财神信仰,主要在南方流传。所谓五路,就指东西南北中五路。五路神也是行神,即出门五路皆为发财之路。财不自来,必奔走四方而得之。商业贸易依靠交通往来,交通的便利安全,有赖于道路之神即行神的护佑。传统的行神崇拜,在商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演变为财神。在山东和浙江地区还盛行以青龙为财神的风俗。民间青龙财神年画中多为青龙飞绕,青龙财神的两侧是和合二仙。前面是聚宝盆,青龙口中正吞吐着珠宝。 “迎财神”、“接财神”等是春节重要的祭祀内容,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一至初五,这期间人们相见,开口就是“恭喜发财”,“发财”成为岁首时节最活跃的词汇。 最后我想顺便说说正月十五“闹元宵” 如果说大年是一台全民参与的民俗大戏,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这部大戏的压轴节目。 元宵典型的节俗是灯会,因此元宵又被称为“灯节”。元宵灯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隋炀帝杨广每年元宵都要在都城洛阳举行盛大的灯会,招待外国使者,以夸耀中国的富庶。唐朝元宵张灯风气更盛,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为了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即所谓“金吾不禁”。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从正月十一开始,京城百官放假十日。 元宵节另一节俗是吃元宵。元宵是一种节令食品,明清时期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就开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白糖为馅,大如核桃,江南称为“汤团”。清代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称为“上灯圆子”。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圆子,取其团圆的意义。 “男妇嬉游”是元宵特殊的人文景观。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的秩序约束,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猜灯谜,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有人说元宵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似乎有几分道理。当今城市公共生活需要有元宵节这样的公众节日,元宵节可以有集体性的观灯赏月与民俗行游活动,进行广场式的社区联欢聚会。通过公享的节庆习俗,增强公众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意识与责任,以孕育培植社区共享的精神传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