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李汉秋:《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下)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主持人:计蕾(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馆员)
    主讲人:李汉秋(全国政协委员)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的主讲人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人文学家、古典文学专家李汉秋先生,他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儒林外史》的研究专家,出版过关于《儒林外史》的专著达15部以上。上一次李先生在讲《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时,谈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主流意识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儒家思想的评判;第二个是讲从什么角度来考察《儒林外史》。李先生的演讲非常精彩、深刻,今天我们继续请他来做人性的深度解剖,跟随他来一次精彩的文化探索。有请李先生。
    各位好。我们这次讲座还是延续上一次的题目,总的都是一个题目——《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
    上次讲到第三个问题,否定性精神现象的解读。本来想“解剖”几个人物,沿着马二先生所鼓吹的科举正路——考秀才、中举人、进士然后做官——一头钻进去走到极端,思想发生偏执,非此不可,就会产生像范进、周进那样的人物。周进考到六十几岁连秀才都没中,还是个童生,所以没资格进贡院考举人,他有一回到南京贡院去玩,看到号板就撞号板痛哭,那种伤心啊!范进呢,考到五十几岁,突然中举了,高兴得发疯了。这都是人类的偏执,从精神学上说是一种偏执症。
    上回我们讲了利益驱动,人类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是避免不了利益驱动的,它有巨大的正面效应、激励效应,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负面效应,如果人不能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就会产生心态的扭曲,周进、范进就是明显的例子。
    匡超人也是,他是个典型的进城青年,原来在浙江乐清县,是个淳朴的农家青年,到杭州城以后,碰到种种诱惑,根基没有站稳,没有正确的做人原则,经不起种种诱惑,就堕落变质了。利益驱动的负面效应产生了很多人性的弊端,这些人我看都可以叫做沉迷者,像马二、周进、范进都是沉迷者,还有一些更糟糕的人,我把他们叫做“陷溺者”,人格完全堕落了,表现了更坏的根性。沉迷者和陷溺者造成的世风是什么样儿的呢?是势利。
    吴敬梓对“势利”和“伪妄”特别敏感,特别痛恨,因此揭露讽刺得特别尖锐深刻。这点跟鲁迅很相似。
    什么叫势利?势,就是权势,利,就是财利、金钱。势利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权钱,自古以来就是这两个东西。势利、势利眼们以权势和财利的高低多寡为标准来对待人,而不是看人本身的价值,只重权、钱不重人,不重人的德、才,不是以人为本,这就是人的异化,使人成为权、钱的奴隶,造成不是由人来支配权钱,而是由权钱来支配人,使人格贬值,人的尊严贬值,最终就是使大写的“人”贬值,造成人的畸形和堕落。
    胡屠户就是势利的典型,塑造得非常成功,鲁迅概括了阿Q精神——是“精神胜利法”的精神现象典型。胡屠户就概括了势利的风气。范进是他女婿,中举前是范进,中举后还是范进,是同一个人,但势和利却大变。范进中举前,地位低,钱财少,备受胡屠户的责骂,范进一中举,就变成“贤婿老爷”,你看多滑稽的称呼,贤婿老爷——我的好女婿老爷。
    为什么发生这么大变化呢?就是因为势利,范进中举后,地位和将要获得的利益就和以前不一样了。
    胡屠户的这种势利的精神现象是很普遍的,不是科举才有的,胡屠户不是“士”,不是知识分子,不是科举中人,不能说他的势利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他的势利是由整个社会的势利之风造成的,又显现着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势利之风,只不过这个胸无城府的小市侩把人性的这种弱点表现得没有讳饰、更加赤裸裸罢了。
    这是一种人性被扭曲的普遍现象,不仅清代有,以前也有,最早的一个写得很成功的典型是苏秦的嫂子,苏秦是春秋战国时代人,是个知识分子,纵横家,口才很好。他发达前和哥哥嫂子住在一起,哥哥嫂子百般欺凌、鄙视他,容不下他。后来苏秦游六国,拜六国相印,衣锦返乡,这时他哥哥嫂子到好远的地方去迎接他,他嫂子要跪下来迎接他,苏秦就说,嫂子为什么前倨而后恭呢。嫂子倒是说得直白:“季子位高金多也。”说苏秦的地位很高,金钱很多,还是归结到权和钱。这是在《史记》中有记载的,见于卷69,塑造了女子中的势利者,成为历代舞台上鞭笞的势利眼的典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