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李汉秋:《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下)(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第一,对贵、势的态度。
    杜少卿鄙弃科举求贵做官这条“正路”,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他们是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说举业可以做官。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马二之类的人把受朝廷“征辟”去做官视为无上荣宠,杜少卿却冒着欺君之罪,装病辞去朝廷的征辟,然后索性连秀才资格都扔掉了,再也不参加科举的所有考试,挣脱了名缰利锁,精神得到了解放。
    第二,对富、利的态度。
    杜少卿对钱财持超脱的潇洒态度,谁向他求助要钱,“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父亲去世后没多久就把一万银子家私挥撒殆尽。古今都有人訾议杜少卿接济人时贤否不明,其实那些人或贤或否哪里是杜少卿所屑于一顾的呢?胡屠户之流势利者把钱财看得重于泰山,而杜少卿激而为怒,故意把钱财视如粪土,谁要谁拿走就是了,何须考察贤还是不贤。这是激而为怒,下面会讲到这一点的局限性。
    第三,待人方面杜少卿一反势利眼。
    县太爷是“父母官”,又直接管秀才。县太爷在位的时候传话给杜少卿,想见见他。这是势利者巴不得的好事,可杜少卿偏偏不去。不久,这位县太爷出事了,被“双规”了,后来被赶出衙门没地方住。杜少卿一听这个消息,马上去把下台后没人理睬的前县太爷接到自己府上,待为上宾。人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当县太爷有权势时我去见他,就有巴结之嫌,现在他落拓了,弱势了,我就应当照顾他——这跟胡屠户之类的势利眼“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恰好相反,反其道而行之。他待人平等,不要人称他“老爷”,他对家里的老仆人娄老爹特别好,娄老爹生病了,杜少卿亲自照顾老爹,早晚请安,家仆王胡子很不能理解说:“我家这位少爷(指杜少卿)也出奇(注意:“奇”),一个娄老爹,不过是太老爷的门客罢了,他既害了病,不过送他几两银子,打发他回去,为什么养在家里当做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服侍?”这就是杜少卿的为人,跟势利反其道。
    第四,对自由的态度。
    他辞征辟的理由是“麋鹿之性,草野惯了”,麋鹿就是四不像,这是说自己像“四不像”那样自由自在惯了,执意不受朝廷的笼头,不受牢笼,辞掉以后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这后半句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前半句“逍遥自在”表现了一种不为外物所囿的超拔情怀,一种以主体为本体的人生境界。他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解放,他乐于在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中体验自己的真实生命。他妻子问他为什么要装病辞征辟,他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从摆脱利益驱动、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角度,才能充分理解杜少卿形象的积极意义。
    第五,“奇人”、“狂人”谱系。
    这些奇人、狂人不是偶然的、单个的,而是有一个谱系、系列的,在《儒林外史》里就有市井四奇人,还有沈琼枝也是女奇人,杜少卿辞掉征辟以后,和妻子一起游览姚园,作品里这样写“竟携着娘子的手”,大笑着,情驰神纵惊世骇俗地走了一里多路,“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为什么这样呢?我记得五四时代有个女作家冯沅君,笔名叫涂女士,后来是山东大学很有名的教授。五四时代她作为一个解放女性和她的丈夫一起在街上走——还没手牵手呢,结果好多人看啊,当作一件奇怪的事,这是五四后的事情。再前一百年,杜少卿的时候,他居然携着妻子的手走了一里多路,一边走一边笑,他的举动在当时是向世俗的挑战,冒渎了庸众的“体统”,悖离了“从来如此”的生活方式,“竟”敢如此?就是敢如此!所以他不被世俗所理解,王胡子说他“出奇”。周围的庸众不理解他,在背后戳戳点点嘲笑他。同时代的《红楼梦》写贾宝玉也是这样,作者故意说他“富贵不知乐业”,“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都从庸众的不理解的视角和口气来叙述出主人公的“奇”、“狂”,表面看是贬斥,骨子里却是褒扬,是“反笔为颂”的笔法。
    《儒林外史》写杜少卿也很狂,除了上面举的骂秀才为奴才,骂想做官的人“下流无耻极矣”之外,当人家议论为了富贵要找好风水迁祖宗坟墓时,他发作道:“那要迁坟的,就依子孙谋杀祖、父的律,立刻凌迟处死!”都讲得很极端,很明显是“激而为怒”的怒气。从精神现象来分析,“狂”是强烈的不满在受压抑情况下的爆发形态,是一种喷射式宣泄。这种“狂人”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学艺术中有一系列,成了一个谱系。最早的魏晋竹林七贤阮籍、嵇康是有名的狂,吴敬梓、曹雪芹以他们自比,元代的画家倪瓒,明代徐渭徐文长、李贽李卓吾都是狂人,明代还有些不是太狂但是很风流的像唐伯虎等“吴中四才子”,清代郑板桥等等,一直到五四时期,鲁迅还把标志着新文学诞生的小说称为《狂人日记》,仍然以“狂”作为突出特征。
    这些奇人、狂人,都可以说是“初醒者”,“先醒者”,有点“先醒意识”,不是沉迷者、陷溺者。鲁迅曾经有个很好的比喻——关在铁屋子里刚刚醒来无路可走。这些“先醒者”有些共同特点:1、他们以特有的敏感,感受到黑暗、不合理、丑恶,众人皆睡我独醒,醒来不知路在何方,横冲直撞。与社会、与主流相抵触、相对立,所以总是处于被压抑的地位,同时他们又与传统、与习俗相抵牾、对抗,所以总不被理解,被世俗不容。2、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我夸张来确认自己的地位,所以难免偏激,走极端,犹如血气方刚的青年,有冲击力,为冲决罗网而狂吼长啸,但还来不及磨砺好思想的、物质的武器。3、他们还是浑沌不清晰的,模模糊糊地反对,打乱枪,该反对什么,敌人是谁都不清楚明晰。4、结局常是失败,是历史的悲剧,要不被扼杀,要不被消融,要不被同化。马克思也讲过历史上的很多第一次往往都是悲剧,第二次却是喜剧。初出现的东西,本身还不成熟,充当先行者呐喊几声,这些人在封建的暗夜里,就像零星的火种,亮一下,但很快又被黑暗吞噬。这些火种终将聚集起来成为一个火炬,指引前程。这是我们讲的肯定性精神现象的第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