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第二点 (二)精神安顿,体系重要——贤人、真儒虞博士的精神安顿 这里主要分析贤人真儒的形象,时间有限,我们只讲虞博士。《儒林外史》塑造了一批贤人真儒,在作者眼中是正面人物,肯定性人物,还包括一些真名士,杜少卿就可以算是真名士,虞博士是贤人真儒。像杜少卿那样血气方刚,醒来之后不知路在何方,《儒林外史》在精神探索上不仅是呐喊,而且要寻找精神安顿,到底精神怎么安顿,通过一系列的形象作了探索,其中最突出的形象是虞博士。 虞博士是书中的第一人,有人说他是上上人物。我在读《儒林外史》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精神安顿——西方叫精神家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以后,精神的问题更加突出,精神安顿就提到日程上来了。最近有些广播都在讲中国现在平均每年因精神问题而自杀成功的有25万人,自杀未遂的有几百万。过去看美国大片把精神现象强调到那个程度,觉得不太理解,我们现在逐渐体会到了精神问题是个大问题,所以心理疾患、心理医生、心理咨询都兴起了,但比起西方来还差远了。 精神要有地方安顿,特别是对老年人。中年人忙着事业,精神的问题还没有凸显,到老年一退休,精神安顿问题就突出了。我觉得精神安顿需要有个精神体系,2003年我就向有关领导建议,后来也发表了文章,叫“建立体系,安顿精神”。最近十六届六中全会有个决定,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体系”的问题。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管意识到没意识到,总要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要到哪里去?在茫茫宇宙、茫茫人海中,“我”在什么位置,需要有个体系、有个坐标,给自己找个定位,精神才有地方安顿。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各自都建起自己的体系,所以都有从中找到精神安顿的教徒。儒家也有自己的体系,儒家不是宗教,但也有某些准宗教的东西:最高主宰是“天”,人间要奉行“道”,“替天行道”。人性从体悟天性而来,天理良心是人性,“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中国传统的“天”有两重性,伊斯兰教徒说真主啊,基督教徒说上帝啊,中国人说天啊,冥冥之中天知地知,天在冥冥之中主宰一切,无所不知的。天的一重是自然、自然界,一重是主宰,有知觉的,跟人相通的。人性之中有天性,能体悟到天性,变成自己的人性。人跟天本来是相通的,所以孔子说自己“五十知天命”,天命需要人去体察,孔子到五十才能体察到天命。天命还包含着宇宙人生的一种规律,也就是无法抗拒、无法回避的客观必然性,人在这种客观必然性前,既要顺应它,又不能完全消极无所作为。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不是要你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要“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是这个意思。 虞博士的为人处事、人生哲学、人生态度也就是这样的,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从14 岁就开始坐馆教书糊口,他也考童生、考秀才,到32岁——教了18年——没馆可坐了,他妻子就问怎么办,虞博士说不要紧,我自14岁出来坐馆,每年大约有三十两银子,假使那年正月里说定了,只得二十几两,我心里焦不足。到了四五月的时候,少不得又添两个学生,或是来看文章,又有几两银子来补足这个数。假使那年正月多加得几两银子,我心里很欢喜。好了,今年多一些了吧,偏偏家里遇到什么事情,把这几两银子用完了,可见有个一定,不必管它。 虞博士这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有个批本说虞博士并不是貌为旷达,实体验到“道”。这个“道”就是乐天知命。乐天知命这种心态——现在很讲究心态——对待世间或喜或忧的事情能够旷达。虞博士的乐天知命是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基础的,是“天人合一”落实到心态上的一种表现,所以虞博士被评论为“天怀淡定”。我们现在说胸怀宽广,说胸怀淡定就可以了,为什么偏偏说“天怀淡定”,这是有讲究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落到心态实处。 在中国的传统宇宙观里边,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是一整个有机的生命过程,人的生命是构成宇宙生命过程的一个有机部分,是天地生身为人,不是像西方讲的上帝造人。人跟天应当是契合、谐调、融通、一致的,从最终意义上说,人的自我实现就是人和天完全合一的实现,孔子五十知天命就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沟通天和人中间的桥梁是什么呢,是诚。心诚则灵。现在讲“诚信”一般都偏于信用,其实根本是诚,诚信连用,诚是内在的,是信的内在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心要诚,必然就会讲信用,诚信中忽略了诚、偏重于信的说法是片面的。诚,既是君子追求的道德境界,又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是虞博士的重要禀性。虞博士先在山东巡抚衙门做幕僚,这时候正好天子求贤,就像前面讲的“征辟”,要有人推荐。于是有个同僚劝他请巡抚推荐自己,这在古今的士人中是很常见的。虞博士认为求人举荐是没有品行,不愿意做。同僚又劝他,就算你不想做官,推荐上去以后,或者去见皇帝,很荣耀;或者你不去见皇帝,辞了官不做回来,也是你的高明。虞博士很严肃地说:这样一来要他推荐我,不是真心;辞官,又不是真心,这叫做什么呢?他还是不愿意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