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宣示着我们民族历史的悠久、文明的发达和艺术的精美。今天我们能够读到的唐诗大约是5万首,作为炎黄子孙,你应该为拥有唐诗这样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一个中国人一生至少要熟读50首唐诗,这是人文知识的底线,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品位,增强交际能力。 唐诗从不同侧面融进当今生活 我们离唐诗有多远?非常近。 大家打开电视一看,有个台正在播《人间正道是沧桑》。读过毛泽东诗词的都知道有这么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前句借用的正是唐朝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事实上,唐诗不仅属于过去的时代,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从不同侧面融进当今社会生活中。 比如说,报道某次少儿诗词朗诵比赛,报纸的标题是:《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用的是晚唐李商隐的诗;再比如,我们老干部处向老年朋友赠送礼物,会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流行歌曲里面也有唐诗,如《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化用的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所以,如果你够细心,读的书也够多,你会发现,唐诗离我们很近。 上至武则天下至7岁女子都会写诗 整个唐代,将近三百年,即使将五代十国算在一起(907~960),也不足四百年,流传至今有名有姓的诗人竟有2200多位。其中,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村夫农妇;雅至文人学士,俗至文盲武夫;长至耄耋老人,小至垂髫少年,人人能写,个个会吟。 如唐太宗李世民《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如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腊月初八,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武则天却突然宣诏要到上林苑赏花:而且还指令花神:“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读此诗,可以感受作者那不可一世的气势! 当代皇帝会写诗,皇后、妃子会写诗,还有一个农民叫张打油,也写诗。一日,天降大雪,他诗兴大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写得好不好?非常好。好在哪里?好在只有他能写得出来。这个农民在唐代,只有在唐代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才写出这样幽默、风趣的诗来。所以,他是打油诗的祖宗。 贺知章是浙江人,他20多岁中进士,做官到85岁,告老还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老人写,儿童也写。骆宾王7岁写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另外一个7岁女孩,很会写诗,武则天很欣赏她,把她召到宫里面来,她哥哥送她来后要回去了,小女孩写了一首诗送她哥:“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但她不如骆宾王幸运,因是女孩,所以连个名字也没落下,被称为“七岁女子”。 所以,我们说,唐诗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唐诗是接受一次教育,承担一份责任,获取一种享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