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是葬身火海还是另有归宿 ◎现存于世的《永乐大典》为何无一正本 ◎是谁几乎偷光《永乐大典》的副本 ◎《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有了新的发现吗 2009年5月22日,居庸关长城古客栈,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正在举行。历史长河中,明朝的那些事儿在专家的唇舌之间,如莲花般绽放。弹指的光阴间隙中,那些虚虚实实的历史悬疑让学者们牵肠挂肚。在讨论到《永乐大典》下落问题时,百家讲坛“明史”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毛佩奇,突然抛出一个观点,如同在研讨会上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弹。为了捍卫各自的观点,一场关于《永乐大典》下落之谜的辩论开始了。 《永乐大典》的下落因何成谜,竟然能够引得明史专家们为它展开措辞锋利的争论? “金匮”中的秘密震惊了发现者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为了证明自己的文治武功,组织编纂了一部大型“百科全书”。但修成之后,此书就被束之高阁,消失在众人的耳目之外。这部书,就是《永乐大典》。明朝之后,当《永乐大典》“重出江湖”时,已是其成书250年后的康熙年间。 “《永乐大典》再现江湖,天下已不是原来的天下,明朝已成明日黄花上百年,努尔哈赤的子孙占据中原多年,康熙正将清王朝推向巅峰。”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姚群民告诉记者,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天,内阁学士徐乾学、翰林院侍讲高士奇等官员,推开了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大门。这是一座古老的皇家档案馆,建成于明朝嘉靖15年。这也是一座独特的建筑,整个建筑用大石头雕砌而成,防火防潮,能很好地保存各种皇家档案。明清两朝历代皇帝实录、皇帝家谱等,就存放在这里特制的“金匮”中。 让人惊讶的是,明末以来近百年间一直下落不明的《永乐大典》也在其中。 皇史宬是摆放典籍的地方,不是什么军机重地,乱世之中被人遗忘,也在料想之中,因此,《永乐大典》是安全的。但如白驹过隙的岁月里,它终究没有逃脱厄运。 存世的《永乐大典》无一正本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已被储存在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惨遭不测,大部分葬身火海,幸免于难的则散落一地。有些士兵觉得这些书籍体积大,比较结实,竟拿它们当了砖头,有的用作马槽,还有的用于修工事或铺路。只有少部分,被这些强盗带回国,或收藏,或转卖,珍贵的《永乐大典》散落世界各地。 时至今日,全世界范围内,《永乐大典》只剩400册左右,分散在八个国家30多个收藏机构。中国方面一直在全力收购这批流失国外的秘籍,现已有《永乐大典》226册。共计11095册的《永乐大典》如今剩余不到百分之四,着实令人痛惜。这就使其价值惊人,连民国时期的影印本都能在拍卖行拍出近万元一册。 可更大的震惊还在后面。翻开《永乐大典》,专家们发现,现存所有《永乐大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纸张看,这些《永乐大典》用的是嘉靖时期的皮纸,也叫白棉纸,而且,书后都注明了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及圈点人姓名。可以推断,这些《永乐大典》全部出自明朝嘉靖时期!不仅保留在中国的《永乐大典》如此,专家们还发现,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纂的。 难道,有人用其他版本取代了正本,那么,正本究竟去了哪里? 一把火烧出了《永乐大典》的副本? “除了永乐年间的版本,确实还存在一个版本。”姚群民告诉记者,明成祖朱棣对《永乐大典》的喜爱是不言自明的,可在他之后,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阅过《永乐大典》的却寥寥可数。但明世宗嘉靖皇帝却是例外。嘉靖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据说在他的床榻上,就放有《永乐大典》以备查看。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庭上引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失火,嘉靖听闻焦急异常,把自己身边的人都调派到收藏《永乐大典》的文楼(即北京文渊阁),抢运《永乐大典》。他也是一夜未眠,其间竟三次下旨要求力保《永乐大典》不受损。幸好抢救及时,《永乐大典》没有受损,但心有余悸的嘉靖决定“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 大火之后的第五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录工作正式开始。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大约1567年修好。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永乐正本或称永乐本、嘉靖副本或称嘉靖抄本。正本仍藏在文楼,副本藏在皇史宬。 “但是实际上,即便是《永乐大典》的副本,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也已经严重缺失了。”姚群民说。虽为副本,但它也十分珍贵,且记录在册,有专门的放置地点,怎么会丢了不少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