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府贡院 今天,位于济南的山东省府东侧,有条南北街道名叫贡院墙根街。此街南衔省府东街,北接大明湖路。之所以名“贡院墙根”,是因为在明清时期,今省府东部分至该街墙内,是科举考试乡试的贡院。如今,历经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曾经规模宏大的贡院已经看不到丝毫痕迹了。 据《历城县志》记载,济南贡院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当时,贡院号舍有五千多间。贡院有两层围墙,外墙高达5米,内墙高3.3米,墙头遍插荆棘,故贡院也号称“棘闱”。围墙四角各有望楼一座。 贡院大门在小布政司街即今省府东街,为三开间,正中悬“贡院”匾额,大门东西各有辕门一座,门内建有“明经取士”、“为国求贤”两座牌坊。二门俗称“龙门”,门后有并列的四个门。 进二门有明远楼,登楼可对整个贡院一览无余。从明远楼向北到至公堂为一宽阔的甬道,甬道东西为一排排应试的号舍,每排号舍用千字文列号(如天字第一号至第几号,地字第一号至第几号)。号舍面南背北,砖墙瓦顶,每间号舍高2米,宽1米,深1.33米,仅能容纳一人在里面答卷。号舍南面敞开,不安门窗,简陋至极。内设两块木板,高者为写作的桌子,低者为坐凳。每排号舍都有木栅,应试者入内后即封号栅,至交卷之日方打开。 贡院北有至公堂,其是贡院最大建筑,堂北并列署衙三所,中间为大临监办公之处,东为提调道办公处,西为监试道办公处。这些官员统称“外帘官”。 三署北有一院,院正中为聚奎堂(又名“衡鉴堂”),为正副主考官阅卷之处。堂东西各有一院落,东为正主考居住处,西为副主考居住处。再向北为帘官阅卷居住场所,共三排。在此院办公者为“内帘官”。内外帘官不得相互往来,由专人递送试题、考卷等。 每次考试前,历城县派人对贡院打扫粉刷。考试完毕即封锁,并派专人看守。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因来省城考科举者日益增多,原号舍容纳不下,贡院将大明湖南侧填埋,不断扩建新号舍。光绪年间,号舍达14500多个。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兴办新学,贡院废弃。原址已为他用,南面建有提学司署。民国时期,提学司署先后改为济南道尹公署和山东实业厅。1928年后为山东省教育厅。解放后,改为山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今划入省府大院。 提学司署北建山东官立模范高等小学,1928年后改名“山东省立第一实验小学”。解放后,校址划入省府大院。 小学北为1922年由著名画家周爱周、俞剑华等人创办的私立山东美术学校。1929年后,该校先后改为私立爱美中学、山东省实验剧院,今划入省府大院。 再北为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今划入省府大院。 至公堂以北建东西街道,东接鹊华桥街,西连抱厦街至新西门(乾建门,今大明湖西南门附近),也即今天的大明湖路西段。 街道以北原新号舍,东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山东学政罗正钧倡议建造的山东省图书馆遐园。解放后,原图书馆一分为二,东院划入大明湖景区,即今天的遐园。今天,省图书馆在二环东路建立新馆,老馆划入大明湖景区,仅保留下1935年建成的红砖楼“奎虚书藏”及老年书刊阅览室;中间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立的济南官立中学堂,该校为清政府下诏后济南开办最早的官立中学,也为山东第一所有正式学制的官办中学。民国元年(1912),该校改名“济南中学校”,次年改名“山东省立第二中学”。民国三年(1914),该校与省立第一中学校、省立第三中学校合并,正式命名为“济南省立第一中学校”。即今天济南一中前身。该校址后划入省图书馆。 学校西邻,宣统元年(1909)建咨议局,民国后改为山东省议会,俗称“鸟笼子”。1975年改建为省府机关宿舍,俗称“八座楼”,今划入大明湖景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