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值得炫耀的一个。它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延续至元、明、清,长达1300年历史。 进士第一名为之状元。“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时规定,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的出身履历等亲状,统称为“投状”,也就是报名。考试及格后,礼部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呈报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当时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到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390年)首创殿试之例,对礼部的考试再行复试,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状元之名,自此而起。从唐朝到清朝的1300年中,共开科考试745次,有据可查的文状元共录取653人。其中仅山东武城县就有18人,武城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之乡”。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后,任命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贡举,取进士4人,第一名是孙伏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武城人。在隋末曾考取秀才,入唐以后担任万年县法曹,是低级小官。敢于诚言直谏的孙伏伽,对皇帝李渊说:“隋朝是因皇帝不听取诚实的忠告才灭亡的,陛下要吸取教训。再有才华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国事都想得到周全,只有善于用人、虚心听取意见才能治国。”李渊觉得孙伏伽是为国着想的忠臣,对他比较重视。 孙伏伽敢于上书直言,引起李渊的注意。据说李渊刚当皇帝不久,就接受官员贡献的猎鹰和瑟琶等物,又征调妇女裙服500套,准备在玄武门演出乐舞。孙伏伽批评这种做法。事情虽小,李渊却郑重其事地下诏,一边接受批评,一边表扬他:“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当即提升他为治书侍御史。这说明唐开国之初,李渊、李世民父子的虚怀大度。孙伏伽这个人也颇有意思。他虽然在殿上听到皇帝的口头任命,只是诏书尚未下达。面对自己骤然的升迁,他不露一点声色,回到家后便默默地躺在床上。不一会儿,侍御史以下的官员都来到他家拜贺,孩子们高兴地跑去向他报告喜讯,他才慢慢地起来接待来客。人们提起这件事,都称其有雅量,将他比作三国时东吴名臣顾雍。 在“玄武门之变”中,孙伏伽拥护李世民,鞍前马后奔走效劳。李世民即位后,赐男爵,食邑乐安。贞观元年,又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贞观五年,孙伏伽审理一桩案子有失误,被罢免官职,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他为刑部郎中。任职不久,再度出任大理寺少卿,旋即调任民部侍郎。 有一天,唐太宗正要外出打猎。这时孙伏伽匆匆赶来,一把拉住马缰说:“陛下打猎,游戏林中,是很危险的。一旦有三长两短,谁来主持政务?”正在兴头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便耐着性子说:“我今日闲着无事,又不贪恋女色,只喜好打猎,想借机会出去走走。也带了十几个侍卫,有什么不放心的?”说完登鞍上马。 哪料到,孙伏伽把马缰绳绕在腰间,跑在马前说:“陛下今天出门,就请从老臣身上踏过去,我愿意用死换取皇上对诚实忠告的采纳。”唐太宗大怒,说:“你不知好歹,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斩了。”几个武士立刻把孙伏伽抓在手里。而孙伏伽面无惧色地说:“夏朝的关龙逢因直言进谏而被杀,我情愿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见,也不愿意再侍奉你了。”这时,唐太宗笑了,说:“我不过是试一试你的胆量,你真是一个诚信有勇的君子,有你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啊!好!那朕今天就不出去了。” 贞观十四年,孙伏伽被提升为大理寺卿,数年后出任陕州刺史。 永微五年(公元654年),孙伏伽年老辞官,4年后,即显庆三年,孙伏伽于武城家中寿终正寝。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其性格宽宏大量,处事从容,宠辱不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