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大人物的“借”学

http://www.newdu.com 2018-01-23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此话对我等升斗小民来说是非常管用的,因为升斗小民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开口向别人借东西的,即使借也是小家之气,借点小钱小米,而且借了之后又急归还,惟恐债主催还或见怪,且在未还清债务之前,见债主都怪不好意思的。但大人物是干大事情、做大买卖、成大功业的,所以借起东西来,往往是大气魄、大派头、大手笔,但他们借则借矣,不过就是有借无还。乱哄哄的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大人物们忙借军队,借人头,借地盘……借得“精彩”连连,借得好梦成真,也借得富有代表性。
    一说孙策借军队。孙策自父亲孙坚死后,投靠袁术,“术甚爱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但孙策不甘“久困于人之下”,就向袁术借兵,说是要去江东救母舅吴景,“实图大业”。他怕袁术不肯借兵给他,便主动提出将孙坚遗下的传国玉玺留下,“以为质当”。于是,袁术借兵三千、马匹五百与孙策,并要孙策“平定之后,可速回来”。但孙策再也没有回来,而是带借来的兵士,挺进江东,并逐步发展壮大,“尽得江东地面”,奠定江东基业。最后,翅膀硬了的孙策“使人致书与袁术取玉玺”,却丝毫不提借兵还兵之事。
    二说曹操借人头。曹操率军17万之众,包围寿春,但军粮不济。仓官王垕入禀曹操说:“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曹操让王垕用小斛装粮食发给士兵,“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说他担心士兵会因此而哗变,曹操安慰道:“吾自有策。”之后,王垕依命,用小斛装粮食发给士兵。军心果然不稳,曹操密诏王垕,说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以压众心”,希望你不要吝惜。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所借的东西就是王垕的项上人头。曹操借了王垕的人头“示众”后,果然稳定了军心。
    三说刘备借荆州。刘备当年到处漂泊流浪,寄人篱下,就是因为没有的地盘。赤壁大战后,刘备乘孙权与曹操对峙之机,借口自己的部队没有立足之地,“不足以安民”,冒生命危险去见孙权,从孙权那里借得荆州5郡,才有了“根据地”。后来刘备占领了益州,孙权要刘备归还荆州,刘备拖不还,孙权无法,退而要求先还三个郡,刘备还是不干。最后吕蒙诉诸武力,消灭坐镇荆州的关羽,才一举抢回荆州。但刘备倾全国之力,进攻孙吴,口头上说是要替关羽复仇,其实是要武力再”借“荆州。要不是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落个白帝城托孤的凄惨下场,这场荆州借还闹剧还将持续“演”下去。
    可见,对于大人物来说,“借”东西绝非一件寻常小事,而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一项政治活动,但目的单一而明确,那就是要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所以,他们并不在乎什么脸面,什么常规,什么羞愧……这也许正是大人物之所以成为大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孙存准    香港文汇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