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巨著。它以林则徐《四洲志》为蓝本,并参考历代史志,以及明朝以来岛志中的相关资料编撰而成。此《海国图志》初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五十卷本,57万字,保留了林则徐《四洲志》原文。道光二十七年(1847),作者对初刊本进行扩充,以六十卷本刊行,共计六十余万字。在五十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海外各国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在西洋技艺方面内容更加充实。咸丰二年(1852)魏源又再次将其扩充为一百卷,88万字。包括地图75幅,西洋技艺图式57页,地球天文合论图式7幅。自此,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图式精美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近代史上,它对拓展国人视野、启发民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维新运动。 魏源(1794—1856),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青年时代起即与林则徐、龚自珍等人交往密切,深受爱国志士的影响,思想进步。后历任东台、兴化、海州等地知县、知州,在此期间,他体察民情,关心民瘼。后由于官场失意,魏源遂辞官专心著述,有《海国图志》、《圣武记》、《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春秋繁露>注》等著作传世。魏源积极主张变革,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继而提出了一整套御侮图强的救国方略。 《海国图志》一百卷本,以《筹海篇》起首(卷1—2),卷3—4为世界地图,卷5—70记世界各国概况,卷71—73记各国宗教、中西历法、中西纪年表,卷74—76为国地总论,卷77—80为筹海总论,卷81—83为夷情备乘,卷84—93为轮船及大炮模型和图纸,卷94—100介绍西洋技艺。该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历法、科技、技艺等许多方面,凡有益于富国强兵,而国人又应当知者,均择要列入。在此基础上,该书主旨在于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治国方略与科学技术,因此以较多的篇幅叙述了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状况,书中以长达4卷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列强之首的英国各方面的情况。《海国图志》名为“图志”,图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体例上,该书“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图经表纬,图横表纵,左之右之,互相体用”。不但绘制了大量较为精准的世界各国地图,魏源还重视军事科技,绘制了轮船与大炮的图纸。 魏源提出了一整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为近代爱国主义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在《海国图志》一书,检讨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猛烈抨击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和对外的愚昧无知,称其为“井蛙蜗国”,他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强调要“制夷”,必先洞悉“夷情”。魏源的“师夷”已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军事领域,同时还关注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启发和鼓舞了维新思想的产生,魏源本人也被后世称为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康有为称《海国图志》“为讲西学之基”。梁启超则认为近代“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者”。 石剑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