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读到一本《大学语文》(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其中第三篇课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著名作家王蒙的一篇演讲辞。演讲辞是口语的一种,相对于书面语来说,口语更加灵活多变,有时在表达上就显得不那么严谨,因此在整理发表的时候要多加留意。笔者认为,对这些表达上不严谨的地方,如果能够体现口语生动活泼特点,且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可以予以保留,相反,如果没有积极的表现力,甚而会妨碍读者进行准确解读的,则应当加以适当的处理,以使之符合语言规范和便于理解。为了充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谈一谈《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在语言整理上的一些欠妥之处。 首先,词语的冗余是口语中常见的消极现象,在整理录音时最好加以处理,如: 1.“精神分析的治疗有个很重要的一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第29页)其中,“有个”即“有一个”,它后面怎能再跟“一条”?“有个很重要的一条”中的“个”字显然是多余的,不妨把它删去。 2.“这《芙蓉女儿诔》里面,有的地方很奋激,有的地方非常的悲哀,然后宝玉自己朗诵来送别晴雯,然后这个时候黛玉就出来了……”(第30页)其中,“然后”“这个时候”都表示时间,没有必要连用,整理时用一个就够了。 3.“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看得入了迷了,我曾经积累多少天的早点的钱,我买了一本太极拳图解,最后我发现按照书练太极拳太困难了……”(第32页)这是一篇主语相同的流水账,作者不厌其烦地用了四个“我”。其实,后面三个“我”都没必要用,进行整理时可以删去。 其次,因为用口语表达时来不及推敲,常常会出现文法不通的现象,整理时要尽量使之合乎语法的要求。如: 1.“同时我也要忠告所有女生,如果你们接到一封情书,文理不通,语言无味,错字连篇,这样人的求爱根本不予置理。”(第29页)既是“忠告”,其内容必是未然之事,那么“不予置理”当说成“不要置理”或“不要予以置理”,文气方通。 2.“很多人由于喜爱李商隐的诗,非常同情李商隐,认为李商隐仕途的挫折就是由于当时的牛李党争,由于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我丝毫也不怀疑这个,但是我同时觉得李商隐这个人的心理的承受力是相当差的。”(第29页)其中,“李商隐仕途的挫折就是由于当时的牛李党争,由于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是一个杂糅的句式,用了“由于”,就不必再说“造成的”;要用“造成的”,前面就不必用“由于”,但是可以用“由”字。 3.“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当人们使某一些语言、某一些概念、某一些词语凌驾于人的生活,使你对它有所崇拜、有所敬仰,而这些东西除了在语言中存在以外,你是很难在现实中、实际生活中把它抓住的。”(第30页)其中,“当”字作为介词,被错误地使用以后反而让后面的“使你……”失去了主语,应该把这个“当”删除。 4.“比如今天我不在这儿讲,而是把我讲的话当录音在这儿放,能够使大家满意吗?”(第32页)其中,“当”字作为动词,也被用错了,从语义的搭配关系来看,应当改为“录成”或“制作成”。 同样,因为来不及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口语里也会出现个别似乎逻辑混乱的现象。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我相信马克思主义经典,他们提出这样的命题当然有他非常科学的根据……反过来说语言对人的社会生活,包括对劳动,它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这种作用实在是太大,使你们觉得有没有比较充分的语言,是人和动物的一个很鲜明的界限,也是一种文明发达不发达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界限。我从理论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这是我始终心里憋着的一句话,就是劳动创造了人。我敢不敢在这儿说,也是语言创造了人?我们能不能设想一个没有语言的人类?我们能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文字的发达的文化?”(第25页) 从上下文看,“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是语言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键作用,“心里憋着的一句话”应该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可原文的表述却是“我从理论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这是我始终心里憋着的一句话,就是劳动创造了人。”注意,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么让人免不了产生误解:憋着的一句话是“劳动创造了人”。而实际上,“劳动创造了人”是“我”在上文已经承认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要解决这个因为表达失误造成的逻辑混乱,应该把原文相应部分改为:“我从理论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这是我始终心里憋着的一句话,就是:不仅劳动创造了人,也是语言创造了人。我们能不能设想一个没有语言的人类?我们能不能设想一个没有文字的发达的文化?” 以上所论,本为笔者的一己之得,都是有关录音整理稿的技术细节问题,也许不值得一提。但是,考虑到《大学语文》对于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重大影响,也考虑到对讲话录音加以整理进行发表是当代社会相当常见的事情,笔者还是把上述想法写了出来,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以些微裨益。 邱洪瑞 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