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理论 >

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http://www.newdu.com 2018-01-24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例如“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
    然而,简体字推行者声称,简化字减少繁体字笔划,加快书写速度,降低认读难度,由此为扫盲开辟了道路。但历史事实
是,尽管简体字扫盲长达半个世纪,但中国大陆的文盲比例,却仍远高于繁体字的港澳台。
    以中国之“国”为例,繁体“國”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其字形包含着最简洁明快的文化密码。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華”,是枝繁叶茂之象,但简化成华,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漢”字描述水泽草木丰茂之象,被“又”旁取代后,也变得毫无意义。而“愛”字惨遭剜“心”之痛,成了社会日益“爱而无心”的深刻谶语。
    在我看来,拯救古文字的当务之急,应当采取下列过渡性举措:1、倡导繁简共存的原则,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应采用繁简双书加汉语拼音的形式;2、电脑输入法应当提供繁简字输入的自由转换功能;3、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书简认繁”。惟其如此,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3期)
    朱大可    文摘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