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宋人仇远有诗云: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三候详解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鹰乃祭鸟”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小鸟;“天地始肃”指万物开始凋零,即“天高不见心”诗意;“禾乃登”指农作物成熟,即诗中说的“禾黍熟”。诗中的“白藏”指“秋”,古人把四季配以四种颜色,《尸子·仁意》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1 一候鹰乃祭鸟 资料图 鹰是肉食性动物,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大型的鹰科鸟类称之为“雕”。鹰多数在白天活动,即使它在千米以上的高空翱翔,也能把地面上地猎物看得一清二楚,是鼎鼎有名的千里眼。《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清人朱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说:“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礼记·月令》中也说:“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注释说:“鹰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既祭之后不必尽食。”唐代鸿儒孔颖达亦云:“谓鹰欲食鸟之时,先杀鸟而不食,与人之祭食相似。犹若供祀先神,不敢即食,故云示有先也。”处暑后,秋气肃杀,天高云淡,是能见度最好的季节,鹰便开始捕捉诸鸟,先陈列起来祭天,再食之。就像农人耕种丰收,祭祀天地之神和祖先一样,敬畏神灵,感恩报本。据传说鹰为义禽,不捕捉怀胎之禽,故谓之义。 2 二候天地始肃 资料图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处暑正是阴的开始,故曰天地始肃。是指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天地肃杀,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做到收敛而不骄淫。《隋书·炀帝纪下》云:“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宣和遗事》前集曰:“君由天而臣由物,天能发生万物,亦可肃杀万物。”这都是指处暑之后天地之间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古时候,人们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 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于是,“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所以古书上和历史剧中都经常有“秋后问斩”这样的话。 3 三候禾乃登 资料图 禾者。“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处暑之后,秋收就开始了,进入收获的季节。农谚说“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拔麻摘老瓜”“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等,即处暑之后,田野里高粱羞红了脸,棉花笑裂了嘴,瓜果也都熟透了,稻谷随风翻起金色的阵阵波浪,马上进入秋收季节,家家户户忙着修建粮仓。诗人左河水有诗曰:“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处暑习俗与活动 资料图 出游迎秋。处暑之后,秋意渐浓,阴雨天气减少,天空不见夏时的浓云密布,而是云卷云舒,自如潇洒,秋高气爽,丹枫迎秋。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宋代诗人张耒有“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的诗句。宋人苏泂在《长江二首》中写道:“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祭祖放河灯。农历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明代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中记载:“德蕃于孟秋之望,建盂兰大会,燃放河灯,招僧诵经施食,追悼亡魂。”处暑期间,靠近七夕节,是民间鹊桥会节日,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所以民间有“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等民谣。 开渔节。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东海渔民自古以来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每年处暑期间,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送别的码头人海涌动,鼓乐喧天,爆竹齐鸣,烟花怒放,一派壮观景象。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渔民要举行隆重的祭海仪式,敬献礼品,协奏民乐,祭颂大海。祭文曰:“混沌初开,大海漫漫。外际于天,内包乎地。天风浩荡,洪波涌起。吞吐日月,含孕星汉。蕴无量之宝藏,涵不尽之资源。利舟楫而通五洲,奉鳞甲以济兆民。赖海恩泽,富民兴邦。炎黄子孙,蕃衍昌盛。泱泱中华,景曜东方,幸甚至哉。” 处暑吃“百合鸭” 处暑之后,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出现“秋老虎”情况。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这就容易产生秋燥,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吃鸭肉是可以去除秋燥的。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人在处暑这天,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食用。 资料图 鸭子是“鸡鸭鱼肉”四大荤之一,全身都是宝,《本草纲目》记载鸭肉“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鸭属于水禽,鸭肉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烟酸等,是一种适于滋补的美味佳肴。鸭肉性寒,味甘、归脾、胃、肺、肾经,具有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定惊、消螺蛳积、清热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民间认为鸭子是“补虚劳的圣药”,是进补极好的食物,常吃鸭肉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对治疗头痛、阴虚失眠、肺热咳嗽、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低热等症状非常有好处。 鸭肝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硒、铁等,是补血养生的最佳食物。其性温,味甘、苦,归肝经,具有补肝、明目、养血之功效,可用于辅助治疗血虚萎黄、夜盲、目赤、浮肿、脚气等症。尤其适用于贫血和常在计算机前工作的人食用。但是,动物肝不宜多食,否则易摄入太多的胆固醇。 鸭血富含铁、维生素K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其性寒,味咸,有补血、解毒之功效。鸭血可以清除体内污垢,对尘埃及金属微粒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作用,可以避免积累性中毒,被称为人体污物的“清道夫”。因此非常适合贫血患者、老人、妇女和从事粉尘、纺织、环卫、采掘等工作的人食用。鸭血营养丰富,宜夏秋季食用,既能补充暑热之下大量消耗的营养,又可祛暑。当然,鸭血也不宜多食,尤其是体质虚寒、受凉不适者应慎食。 百合花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钙、磷、铁等营养元素,不仅有良好的营养滋补功效,还对秋季气候干燥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认为,百合花具有清火、润肺、安神的功效,其花、麟状茎均可入药,是一种药食皆用的花卉。百合味甘微苦,有补益心肺、清心安神之用;鸭肉味甘微寒,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还兼具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息惊等功效。以百合炖鸭,醇香清润,又可清润身体,非常适宜此时节食用。 北京的处暑百合鸭,选用的是当季的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养肺生津的食材来调制老鸭,养生价值丰富。百合鸭的做法通常有:玉竹百合炖鸭、莲藕百合鸭、新鲜百合蒸老鸭、芡实百合鸭、沙参百合鸭汤、芋鸭汤、血豆腐汤、耳烩鸭肝。适合喝鸭汤进补的主要有三类人群:平时容易患咳嗽、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孩子,以及平时比较劳累的中青年人;平时阴虚火旺型的人群,比如形体消瘦、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病人;秋季女性的皮肤特别干燥,也可以通过喝鸭汤进补。同时提醒,有些人是不适合喝鸭汤进补的,偏于阳虚怕冷的人、患有慢性肠炎的人都不适合。 资料图 处暑时节,预示着气候逐渐干燥,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尽量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同时像西瓜这类寒凉的瓜果,则要尽量少吃或不吃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