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也谈北师大历史学系的“群体发展”、“可持续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学术交流网    (责任编辑:admin)

    北京师范大学报2005年7月14日第三版 “院系所领导的访谈”专栏,有一篇《走群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专文,文章的内容是对现任历史学系主任进行采访。文章引用现任主任的话说:“历史学系的历史发展表明,走群体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光明大道”。并表示“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努力保障他们能力的最大化”。“要扩大历史学系的外延,…….离退休老师等等,都应当纳入历史学系的范畴当中”“使单位资源最大化”。
    笔者以为认真总结历史学系的发展道路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认真总结,就难以切实保障历史学系的健康发展和学术事业的群体和个体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北师大历史学系的学术发展不仅依赖于“群体”,而且也依赖于每个“个体”发挥独创性的艰苦奋斗,我们要强调充分尊重、保障和调动“个体”的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没有这个“群体”难以发展,未入“群”的“个体”,发展更难。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文中提到“顾诚教授的专著《南明史》获得国家图书最高奖”。我们心中很清楚,顾诚教授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恰恰不是“群体发展”的典型,而是“个体发展”的榜样。顾诚教授在几届系领导心目中并不占主流地位,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墙外开花墙内香,才获得学术界的公认。这样的例子在历史学系还有,历史学系的领导们应当扪心自问,你们对于顾诚教授“个人能力最大化”做了什么呢?在历史学系一些处于“弱势”“群体”的教师的学术成就中,你们又贡献了多少?
    学术发展不能够只强调“群体发展”,最重要的是鼓励、保障、促进教师和学术工作者“个体”的发展,而不能以牺牲“个体”的学术利益来人为塑造某些人的“群体”利益,如果回顾一下北师大历史学系某些教研室教师的学术命运,人们自然会得出公正的结论。我们提倡“个体”和“群体”研究模式的共赢,而时下的学术发展导向和重点显然在“群体”上下了过多的工夫,使人们不能不怀疑其中有何领导们的“利益最大化”。如何保障“个体”学术研究或者说保障学术研究中的弱势群体是我们的领导特别要注意的。作为领导需要少所做些锦上添花的事,多来些雪中送炭,这在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中不是更值得我们注意吗?今天的“重点”、“中心”、“项目“优惠”往往没有给个体研究者以足够的学术发展保障。
    说到“群体”发展,从北师大历史学系的发展道路来看,应该说是有深刻教训的,笔者三年多前曾著文提到历史系存在的“学科偏瘫症”,指出世界史学科受到严重削弱,并没有创造一个双赢和互促的局面。现在这种局面并没有改变。现任系主任称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可是在历史系前几任领导的主持下,本来很强的法国史、美国史、日本史、德国史等国别史研究生培养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已经断挡,谈何“可持续发展”?由北师大历史系首创的学术评论课程也因为杨玉圣先生被迫离开北师大历史学系而被砍掉,又怎么保障可持续发展呢?难道真的如现任主任所称“他们是历史学科一直处于全国发展前列的真正功臣”吗?
    文章称要“努力保障他们能力的最大化”,甚至把“离退休”老师也纳入历史学系的资源中,我倒注意到在计算历史学系“量化”是没有忘记离退休老师,除此之外呢,有值得鼓舞的具体举措吗?哪怕是你们利用休息日抽出时间分期分批和离退休老师谈谈心也不失为一个具体的承诺。领导们有没有仔细研究过历史学系某些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怎么流失的?
    一打行动不如一项具体行动,如果提出“群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鉴于发展道路中的某些弊端有感而发,准备切实解决问题,把为某些人服务转向为每个教师和学生服务,即不谋私利,那时值得赞扬的;如果只是空头口号则历史学系的“偏瘫”现象恐怕还要延续下去,强势学科恐怕还会向弱势转化,某些弱势学科摆脱困境恐怕更难。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