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是心灵深处潜藏的怀旧情节,中国人喜欢以各种循环周转的节日符号来纪念时间之流逝: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这些节日既标识着一年内季候的变化,同时也汇集了各种民俗活动。当然节日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还释放着浓重的情感与意义。 今年是丙戌年的农历闰年,因为多了一个闰七月,狗年共有385天。所以今年有两个中元节。中国岁时节令有“三元”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中元节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也叫盂兰盆节,有些地方又把它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中元节则大多是一家之祭。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佛教徒在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梵语为乌兰婆拿,意为“救倒悬”,它的意义是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受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中元节还有两个有趣的传说: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饭菜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夺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期间传递出的气息交织着古朴和现代,散发着久历沧桑的别样风情。 对历史的崇敬之意,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在人们质朴的情感中汹涌奔流。大家通过种种特殊的祭拜方式,将这种情感释放得酣畅淋漓:年长的人在家祭祖年轻人则纷纷出门放天灯,以此来寄托对先人的追思和表达对亲人的祝福。传说天灯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所以又叫孔明灯或文灯。在台湾以及海南文昌等地,都流行中元放天灯祈福的习俗。放荷灯,亦做放河灯,也是中元夜的重要活动。荷灯形式很多,一般是用彩纸做成的朵朵莲花,底下用半个茄子做托,在中心插上点着的蜡烛,使其漂浮水面。还有的是用西瓜、南瓜半个,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往河里一送,其灯自然顺水漂流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灿若繁星。与河里倒影相映成上下双灯,缓缓移动,蔚为奇景。 现今中元节,非但保留着中元的朴素情感,还被赋予更多的积极意义。借着中元节,人们会创造一个邻里、同业欢聚叙旧的机会,联络彼此感情,或是搭起中元歌台,展现民俗文化,或是慈善福利团体、社区组织筹募义款,将爱心洒播给每一个需要它的人。其实,不只中元,许多传统节日都在发生着变化,有的淡化,有的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每一种习俗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记录着这个时代的鲜活情感,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传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今天,成为历史…… (贾 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