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院重大课题《跨文化的文学理论》进展顺利 由我院外文所周启超和郭宏安研究员共同主持,于2001年立项的院级A类重大课题《跨文化的文学理论》,提出理论诗学与比较诗学两个平台联动的构想,以比较研究的视界来积极探索现代文学理论在不同文化境域中的发育与流变,其研究范式在我国外国文论研究界具有开创性意义。 据课题主持人介绍,近年来,随着文论界学者向文化批评、文化研究或文化学的大举拓展,文学理论在日益扩张中大有走向无边无涯之势,以作家作品读者为基本对象的“文学本位”研究似乎走到了尽头。文学理论是否真的已经衰亡?文论研究是否真的已然终结?课题组立足于对现代国外文论的历史流变、发展态势与当下现状的冷静审察,坚信不同民族不同国别不同文化圈里的文学发育运行是有相通之处的,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别不同文化圈里发育运行的文学理论也是有相通之处的。文学理论远未终结,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空间很大,多学科多语种的会通合作大有可为。 课题研究人员积极面对“大文论”的冲击,坚守文学本位;针对“小文论”比较封闭的弱点,开拓理论空间;致力于探索突破时间、地域、语言、文化局限的文学理论,力求探索超越单个文化体系之上而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文学理论。课题采用“集群会通”的研究模式,在多语种文论的综合研究、会通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俄罗斯和苏联文论研究方面,课题组坚持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论的基本态势和最新成果展开及时观照、多方位考察,并通过对中国现代文论和俄罗斯文论的比较研究,探讨关于文学本质的另一种规律性特征,即“熟悉化”创作法则。这个问题的研究和阶段性成果,有利于破除对“形式学派”的盲目膜拜,更加全面地把握俄罗斯现代文学理论的精萃,正确理解中俄文论对文学自身特征的认识,从而全面地阐释文学本质问题。在法国文论研究方面,课题组认为,法国的意识批评是现象学在文学批评上的表现,它的来源不单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还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很深的关系,它所倡导的批评意识与作品意识相认同的批评理念与钱钟书先生的批评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课题研究力图勾勒出钱钟书先生的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面貌,在中西典籍中寻求其来源,比较其异同,尤其是通过研究法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进一步阐明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所具有的中国色彩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精神。在德国文论研究方面,课题组重点研究20世纪西方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诗学。他们对海德格尔诗学与中国文论中的一些范畴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对中西文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清理和阐释。 为总结和集中展示课题的中期研究成果,课题组已完成30万字的论文集《跨文化的文学理论》,即将于近期出版。论文集以“跨文化的文学理论”为总标题,意在对当今文学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思考,明确坚持“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取向,努力对“跨文学的文化理论”的偏失有所纠正。该论文集收录课题组研究人员的中期成果十余篇。这些论文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探讨了近年来国外文学理论研究中发生的一些重大问题,并联系当前中国实际,或从比较的视角,或透过历史的纵深来思索探讨,对国际国内文学理论领域内发生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行思考。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为《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系列专著,即《斯拉夫文论中的作品理论》、《钱钟书与现象学文学批评》、《现代文论:中俄研究之比较》、《中西比较诗学新探》、《“新文学”的观念史论》、《修辞学》和《海德格尔诗学与中国》共七卷,约180万字。 有专家认为,该课题以世界整体文化为“操作平台”,有利于消除“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中心主义”在文化视界上的盲区,将文学理论研究引入更加广阔和活跃的多种文化圈和多样的诗学体系,使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阐释本性灵动的文学活动。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可以为当今处在文化转型中的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诗学理念参照,使新世纪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具有更加深厚和多彩的文化内蕴。 课题主持人表示,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中长期规划。他们将继续积极应对文艺理论现代性问题,充分发挥多语种会通合作的学术资源优势和所在的区位优势;继续深化外国文艺理论的经典研究、现状评介和多方位的考察,在经典文论的阐释和当代外国文论和文艺思潮的评价方面,要走在国内前列。要努力用多方位、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来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做出客观的审视,争取在推动国内文艺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有较大作为。(本报记者王宏宇)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