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呵护民族的血脉之根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蔡朝阳       (责任编辑:admin)
6月10日,我们迎来了首个“文化遗产日”。各地广泛而隆重的纪念活动,让人们记住了一个不断出现的主题词“文化遗产”。而数日前发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吸引着人们关切的目光。
    从设立“文化遗产日”,到10大类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布,表明了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危机意识和文化自觉。它们从文化的层面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倍加呵护传统文化,倍加呵护先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存。否则,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有丧失之虞。
    这话并非危言耸听。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大量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由于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后人只能在书本里追寻那些美好记忆。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之上的。中国的名楼可谓多矣!为何仅有“四大名楼”声名远播?其吸引人之处,盖因各自鲜明的“文化符号”:崔灏的《黄鹤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赋予楼阁以精神魂魄,历岁月而常新,行天下而不朽。可以说,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正是延续民族“文脉”的最佳载体。财富理应包括文化财富,在蕴藏丰富的文化遗产面前,急功近利的舍弃和惟利是图的利用都会伤及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
    重要的是,不仅要理解遗产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文化之花。只有当“旧枝”绽出“新芽”,文化遗产才会有根基、有底蕴、有特色,也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社会文明固然需要新陈代谢,更新同样不能摈弃历史。文化的生命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它依靠一个个具体的生命来承载。文化遗产所珍视的,不是简单抽象的文化之名,而是既丰富多彩又具体而微的社会实践。
    民族文化的瑰宝,发源和深蕴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艰苦创造的智慧结晶。换言之,文化遗产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保护好流传千百年的“文化瑰宝”,就是守住民族的血脉之根。从这个意义上说,努力传承和创造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艺术,让非物质文化作为精神遗产的薪火生生不息、绚丽多姿——我们责无旁贷!
    “文化遗产日”过去了,时间永远向前。真正的保护,甚或是弘扬,是要让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这种“警觉”,转化为广大公众“敏感”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转化为各地政府长期的制度性安排。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绝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满足和懈怠。因为,只有当无形的文化传统开花结果,我们才能坚守延续数千年的创造力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表达方式,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使个体与民族的身份标识更饱满、更清晰。
    《人民日报》 ( 2006-06-13 第04版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