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天光云影共徘徊”絮语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阎笑古    新华网    (责任编辑:admin)
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于诗中“方塘”,一说在南溪书院内是朱熹幼年读书处,南溪书院在今福建三明东邻的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曾充福建政和县尉后调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一直呆到7岁。朱熹死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书院古朴庄严现建筑面积一千平方米,另有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
    另据载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有朱熹旧居紫阳楼,这里也有半亩方塘,还有灵泉古井及朱子樟(相传为朱熹手植)、朱子巷、兴贤书院、兴贤古街、朱子社仓(朱熹用以救荒赈灾的粮仓)等古迹。紫阳楼建于宋绍兴十四年(1144),是刘子羽为朱熹母子建造的居室。紫阳楼处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古树参天风景宜人,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青翠竹林,有青圃数方,仍可见当年宋人所云“有地可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的旧貌,朱熹这首《观书有感》诗灵感就得自于紫阳楼前。今修复落成的紫阳楼青瓦青砖风格典雅一楼二进,前进为朱熹书房和寝室,朱熹为不忘父志将寝室以其父名号“韦斋”为名,书室则命名为“诲堂”以示诚承老师刘子翚的教诲,书堂悬匾“紫阳书室”乃系刘子翚亲笔。朱熹从十五岁起就在此生活、著书、讲学前后住了近五十年,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古徽州婺源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时代哲学的最高峰,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它吸收了释道两家的思想精华,继承了程氏易学的路线,朱熹又吸取了周敦颐、邵雍、张载和朱震的观点而丰富了理本论体系。关于朱熹理学,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的《宋元学案·晦翁学案·卷四十八》中有过中肯的评价:“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矣。”朱熹也把自己的学问称为“帝王之学”,标榜他的学术思想“於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朱子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仅次于孔子,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有诗赞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寄托着对莘莘学子的希望。读书需要追求新知,诗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子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心清澈如池水。池水清澈便能映照出天上云影,恰如人经常开卷阅读便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鉴者镜也,唐贞观十六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镜子的广义的功用如此,可见朱熹良苦用心。
    年轻时我是从《千家诗》这本小册子中看到朱熹这首诗的,《千家诗》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读物之一,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起在民间简称“三百千千”也可称为“三百千”,是旧时儿童上学必读之书。《千家诗》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刘克庄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现在流行的《千家诗》是后来编的,即《新镌五言千家诗》和《重订千家诗》,分别由王相和谢枋得编选。此书原来只收唐宋诗人作品共有二百二十四首诗,其后有人把两首明诗编入成为今天传世的版本。这部书编辑目的就是给初学诗的人阅读的,故所收录的只是五、七言绝句和律诗又多为脍炙人口的名篇。那时只是觉得诗写的这般清新却没想更多,至于旧注说的此诗是观书而见义理之高明犹水之澄清而洞照万物我更是浑然无觉,有道是“运笔思成后,读书心静时”,则我想读书还是很需要心灵的宁静与思想的理性,以期感悟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那样的境界吧。
    2006年5月15日
    <更多当日新闻请点击首页更多新闻检索>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