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价值可与西安半坡遗址相媲美![]() 彬县水北遗址发掘出的仰韶文化房址 近日,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彬县水北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收获。该遗址发掘出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重 要遗存,特别是所发现的超大型房址,是迄今为止在陕西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最大仰韶文化房址。水北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演变规律等学术问题将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 出土文物 陕西省彬县地处渭北的中西部,是周朝先祖公刘开国奠基之地,<<诗经>>中十五国风之一的<<豳风>>,就是这一带先民劳作生活的记录。今年7月份,银(川)--武(汉)高速公路陕西彬县段开工建设,在地质文物勘探过程中,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发掘出了位于彬县炭店乡水北村五组的水北遗址。遗址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6米。考古队从7月到11月,发掘遗址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掘出仰韶文化中晚期灰坑107个,房址4座,陶窑1座,墓葬3座,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 ![]() 地面式房址平面形状为五边形,东西长20.1米,南北宽12.2米。面积达190平方米。房内地面经过多层处理,厚0.15米,下部为火烧土的黑色硬面,上部为料礓石与沙土混合材料涂抹,十分平整,硬度接近现在的100号水泥。房内东南部有一灶坑,深达1米,因长期使用,灶坑壁与底部已十分坚硬光滑,烟道部分用石板砌成,通到房外。墙基宽1米,深0.8米。墙残高0.15-1米,内侧为草拌泥,外侧的墙上则没有拌草,内侧墙面上发现有朱砂或者动物血所涂的紫红色彩绘。发现墙柱、廊柱与梁柱共51个,排列也很有规律,柱洞直径为0.15-0.60米。 水北遗迹的窑址由火膛、火道和窑室组成。火膛为圆形,位于窑室东部,深0.9米。火道有两条,从两侧进入窑室,环绕窑室一周。窑室平面呈圆形,中部有一出火孔,窑壁和孔壁经过长时间烧烤,已经变得十分光滑坚硬,状似琉璃。窑内出土有陶器残片等遗物。 水北遗迹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且都是未成年人墓。其中一座为东西向,骨架较为完整,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另一座为南北向,南部有一台阶,骨架即放置于南部较深处,骨骼较乱,应该属于二次葬。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不少有研究价值的隋唐时期墓葬。 水北遗迹的遗物有陶片、石器、骨器。遗迹中所见陶片以红陶为最多,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次之,另有少量褐陶和橙黄陶;纹饰以线纹、绳纹为主,相当数量的彩陶,少量的弦纹、附加堆纹和极少量的篮纹。常见器类有铁轨式口沿罐、重唇口、平唇口或喇叭口尖底瓶,彩绘折沿盆、素面或彩陶钵、敛口瓮、大口叠唇缸、鼓腹罐、宽沿浅腹和深腹盆、浅腹平底钵、厚唇缸、大口深腹罐等,以及以圆点和曲线构成的回旋勾连纹为主要纹饰的彩陶,小件的陶器有陶刀、陶纺轮、陶环、陶铲和器盖等。石器以磨制为主,主要器类有石刀、石杵、石斧、石凿、石球、石弹丸和磨石等;骨器有骨锥、骨针、骨镞和骨笄等。 水北遗址的文化面貌据现场考古专家评述,陶器与扶风案板、宝鸡福临堡等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出土的器物比较相似,与临潼姜寨、蓝田泄湖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此外,遗址中下层见有极少量的三足陶片与华县老官台、临潼白家村等遗址出土的器物相似;遗址中所见的陶鬲,则与龙山文化的器物相似。目前初步断定,水北遗址主体时代约为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但最早有可能早到老官台文化(距今8000年),最晚可延续至龙山文化晚期。时间延续约三千年。 主持遗址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田亚岐研究员认为,水北遗址是泾水中游地区第一处大规模发掘的史前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其延续时间之长,遗迹分布密集,房屋形制特殊、规模庞大,出土器物种类繁多等,在泾水流域是罕见的。特别是发现的大型房址,面积达190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在陕西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房址。该遗址地处泾水上游与中游的交接地带,对于研究关中地区、泾水流域乃至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演变规律等各个层面的学术问题将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