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文学青年》创办始末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创刊于1936年的《文学青年》虽然只出了三期,存活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但它处在两个口号(“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编辑注)激烈争论的阶段,自然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
    1935年11月间,有一位叫周昭俭又名周俭的青年,
    从群众杂志公司转来一封信给我父亲(周楞伽———编辑注)。说是因为常在报纸副刊上读到他的作品,希望能见见面。信中还说他在一个月前就已和鲁迅先生通信,鲁迅不但回了信,还赠送给了他五本书。于是我父亲按址回了信,约他到大沪大楼寓所相见。过了一天,他果然来了,大约十七、八岁。江苏常州人,穿一件兰布长衫,看上去人很忠厚老实。1935年11月19日的《鲁迅日记》上果然记载着:“午后得周昭俭信,即复并赠书五本。”昭俭曾将此信交给我父亲阅读过,我父亲与鲁迅的通信也是通过他代为介绍的。《文学青年》社召开的两次座谈会都是通过他,向他的朋友姚芷馥设法借贵州路的湖社举行的。
    周昭俭当时曾说姚芷馥答应出资创办一个文艺刊物。于是他陪同姚来我父亲的寓所商谈了两次,决定由周楞伽主编,姚芷馥发行,出版一本大型的文艺刊物。但不久,送去草稿排印清样时,文明印刷所的老板过维三来对我父亲说,姚是个滑头货,手头根本没有钱。他不是看在我父亲的面上,早就拒绝承印了。我父亲叫周昭俭去询问,回答果然如此,姚根本拿不出钱来。我父亲把情况和刘群一说,刘也颇感意外。由于稿子已经集齐,俩人遂决定共同出资来出版,版权页上发行人还是写的周俭,刘群的意思是利用他的姓名来挡挡国民党的耳目和外界的视线。
    刘群刚从复旦毕业不久,已任上海救国会的机关报《救亡情报》的主编,又与金则人在共同编辑《青年修养丛书》,尤其是他写的《告彷徨中的中国青年》,销量竟达到数十万册,在青年读者中影响极大,而且拿到了一笔可观的稿费,就在武定路紫阳里租赁了一幢规模很大的石库门房子,底层开办了一家小学,由他老婆管理,我父亲脱离封建大家族,独立在上海谋生,租住的就是作为二房东刘群的亭子间和后厢房。
    由于对《文学》杂志轻视报告文学的不满,再加上见到《海燕》在群众杂志公司销路很好,刘群与我父亲很眼红,也想办一杂志牟利,但当刊物定名为《文学青年》后,吓退了一批比较有名的作家。于是大家商量决定,杂志在内容上及时反映现实,以报告学生的救亡运动为主,体裁上偏重报告文学和特写。稿件除了组织一些热心的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之外,还通过复旦学生向北京大学生组稿。由于刘群忙得不可开交,就介绍了他的同乡同学王梦野来做我父亲的助理编辑。
    《文学青年》这一杂志的创刊,可以说是国防文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为它的栏目和形式完全按照周立波在《现阶段下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安排的。如报告文学、墙头小说、街头壁报、群众朗诵诗、独幕短剧速写、短论、连环图画等等,可以说它是紧密地配合着国防文学的特点而展开的。
    创刊号上有唐弢、梅雨、王梦野、周楞伽、胡洛的短论,胡洛在《追忆与预示》中说:“国防文学是现阶段的必然产物,若有人怀疑它、取消它,我们可以说这不过是分化自己,给敌人制造机会而已!”报告文学共有三篇,作者是戈壁、消海、迈也,反映的是3月8日发生在上海纪念三八妇女节,和上海市民众救亡成立大会后,在南京路、四川路上的游行示威并遭殴打的情景。小说有时玳的《老人》,云浮的《宣传夜记》,是写发生在广州长堤珠江边的学生运动,诗歌有黄新波,洪遒等人的,杂文有徐懋庸的《神圣的恩泽》,周木斋的《文集与杂文》,速写有《雨》,王梦野用楚囚的笔名,写了一篇狱中通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一群》,还有杨骚的短剧《冬夜街景》。最奇怪的是内中还有一则短讯:近有女作家白薇、欧查、陈波儿、兰苹(即江青)诸人发起了一个《青年妇女俱乐部》,3月29日在中社举行了茶话会。
    《文学青年》创刊号出版后,我父亲就寄了一本给鲁迅,《鲁迅日记》上有记载。
    第二期《文学青年》,有张春桥化名狄克写的《把孩子领向哪去》,林淡秋的小说,王亚平、洪遒的诗,周木斋、唐弢的杂文,崔嵬的戏剧《工人之家》,其中尤以霖冲的报告文学《受难者》,引起了周渊主编的《文学界》的关注。在《文学界》的创刊号里,发表了《受难者及其他》。文章指出:在目前报告文学在文学战线被一些理论家忽视的同时,这一短小精悍的样式,在救亡的运动中能负起大型作品所不能完成的宝贵使命。报告文学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现在许多优秀的通讯员,正在斗争中学习成长,对这些作品具体的批评,进行新的评价,对国防文学的建立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而最近《文学青年》中的三篇报告文学即霖冲的《受难者》,谢笑影的《在重压下》,小莎的《拾棺游行》,……是比较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在于它表现了两条战线的斗争,有一定的目标、意念和倾向,这样才会有实际的效果。
    第二期的《文学青年》在5月4日出版后,遇到了销路不好的情况,这期只能销出七、八百本,连成本也捞不回来。正当我父亲忧心忡忡,考虑到亏本太大,打算少印一些的时候。刘群在一个晚上走进我父亲正在写作的亭子间,说《文学青年》已被国民党当局,通过公共租界警务处禁止出版发行。第二天,代销的群众杂志公司老板方东亮交给我父亲一张传票,要他去警务处谈话。我父亲自幼患伤寒症,双耳失聪,不知如何应付,心里忐忑不安。经商量后,决定由王梦野陪同一起去。如有意外,由王出来报告,大家设法营救。结果只是由一位翻译告之:《文学青年》因内容过激,已由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照会租界当局禁止发行,当场要求具结保证不再出版。我父亲签了字,就和王梦野一起退了出来。
    刊物被禁止后,手头却还保存着第三期的稿子。不久第二期的销售书款也已结算到手,大家一合计,打算更名为《青年习作》继续出版。
    《青年习作》是在8月10日出版的,编辑人林志石是我父亲的又一个笔名,常用在写社会科学的文章上,发行人吴燕琴是个化名,发行地改在北平宣武门,是为了减少上海方面的麻烦和注意。刊物的最后还有一封“《文学青年》社致中国文艺家协会的贺信”。贺信希望协会能认识到民族和民族文艺的发展,青年是一种新锐的力量。协会应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使之成为青年的指导部,同时尽力反对对《海燕》、《泡沫》、《文学青年》等杂志的被摧残,被禁止。为文艺的生存和自由起而抗争,对一切被压迫的事件作有力的声援和维护。贺信最后签署的是文学青年社,1936年6月7日,可见这期刊物被延宕了两个月。
    第三期的内容比较丰富,报告文学有狄舟的《桃冲杂话》,写的是浙江繁昌的一个矿场,矿工们牛马般的艰难生活。《下乡四日记》记述学生去武昌郊外宣传抗日的实况。《到苏州去》是写上海大中学生扩大宣传团去苏州进行救亡宣传,教唱歌曲的经过。《纪念五卅》一文原由张春桥化名狄克写就,不料后来在辗转送印的过程中,不慎遗失,改由施达补写,但狄克的劳绩被抹杀了。这在后记里说得很清楚。小说是劳生的《坍》和舒群的《小包裹》。短剧有胡亚庚的《海燕》,于伶的《酸枣》。温涛的木刻连环画《她的觉醒》是续上期《文学青年》的。评论有鲁延的《〈怒吼吧!中国〉及其作者。》
    (本文摘自《一些不该忘却的人和事》,作者周允中,刊于《鲁迅世界》2005第一期,本报有删节。)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