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上有个奇异的景观,那就是学术文化世家现象。可以开出长长的一串名单,如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彪、班固、班昭一家,蔡邕、蔡琰父女,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阮瑀、阮籍父子,颜之推、颜师古祖孙,王通、王勃祖孙,姚察、姚思廉父子,李善、李邕父子,杜审言、杜甫祖孙,杜佑、杜牧祖孙,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李格非、李清照父女……近现代也有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等。然而上个世纪中叶以后,这一文化传承的独特方式中断了,学术文化世家已不再可寻。 近读《博览群书》杂志今年第4期发表的马斗全先生的《悲学术文化世家的消逝》一文,谈到“文化名门世家丛书”之一的《德清俞氏》的作者乃俞平伯的儿子俞润民先生,但他未能继承前辈之学而成为优秀学者,而且对前辈之学甚为生疏,古文知识明显欠缺,连一些并不难懂的句子也给断错了。也如马斗全先生文中所言,陈寅恪先生之女整理的《陈寅恪诗集》和吴宓之女整理的《吴宓日记》皆错讹较多而不胜惋惜。可见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代社会的普遍的文化现象。 那么学术文化世家为何消逝呢?原因当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不断,大批判矛头首先指向人文学科领域,从批《武训传》、批《红楼梦研究》、批胡适、批胡风、反右派,直到“文化大革命”,人文知识分子受影响的人数最多,比例最大。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国学大师莫要说考虑学术文化世家传承了,自己赶快检讨、消毒还来不及,以免祸及子孙。“文革”结束,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环境大大宽松,然而拜金主义又开始盛行,文史哲这些人文学科也门庭冷落。 杰出的学术文化世家是中华文明的骄傲,学术文化世家的消逝是十分可惜的事情,这一现象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文化断裂,和整个社会的学术水准下降是一致的,因此决不可小看,以为是什么纯私人的事情。学术文化世家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大师传人的潜质和努力,但也和外部社会条件有一定关系。沉下心来,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文化学术制度建设上,在教育体制改革上认真作一番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跳出种种清规戒律,真正有利于人文学科人才脱颖而出。譬如当允许有杰出成就的人文学科专家招收和培养子女做自己的研究生以继承父业。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文学科的学术文化有极强的继承性,有些研究课题或项目,往往需要一代甚至两代、三代学者前赴后继完成,除了团队合作、弟子学生继承协作外,学术文化世家也是一条有利于出高水平成果的好途径。一座城市、一个地方,有时为该地曾产生一个著名的文化学术世家而闻名。当前中央提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不妨也探讨一下学术文化世家为何消逝的现象,为学术文化大师的产生,为学术文化世家的传承后继有人,为人文学科的真正繁荣做出切实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