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保护原创辞书的知识产权——兼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命名存在的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8-02-02 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王宁    学术批评网 2004年4月16日    (责任编辑:admin)
一、保护原创辞书的知识产权
    原创辞书,指的是第一次奠定了某种类型并创建了这种类型的基本体例、确定了这种类型的基本材料的辞书。《现代汉语词典》属于中型现代汉语单语词典的原创辞书。它吸纳了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现有成果,创建了单语释义的基本方式,创建了用辞书可能实现的手段来标注音读、处理相关字词关系的基本条例,因而使这种类型的辞书有了一个合理的框架。其他如《辞源》、《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也分别具有属于它那一类辞书的原创性。
    原创辞书的编纂时间在其他同类辞书之最先,具有奠基作用,这类辞书一般是权威学者主编、得到国家权威机构支持、调动全国其他权威学者集体审改而成,因而带有一定的经典性,再编同类的辞书,是很难超越它又不借鉴它的。因此,在辞书市场失衡、失范的今天,他们必然成为不法书商、不讲究学术道德的编纂者采取的第一抄袭源。《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其他几部原创辞书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就是由此来的——原创辞书的修订由于比较严谨,需要调动有力的审改力量,就给抄袭、借用者以可乘之机。它们被疯狂抄袭、任意借用,无法保住自己应有的市场。
    允许侵犯原创辞书的知识产权,不止是原创者的损失,而且是国家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损失。有人说,辞书越多越好。这个说法是不全面的,应当说,适应不同读者和不同范围的各种类型的好辞书越多越好;而同类辞书则是权威性越强越好。一个辞书的普通使用者,绝对不希望摆在自己面前的同类词典越多越好,而是希望有一部查着放心的词典,节约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免去四处咨询、难以抉择的苦恼。
    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例,这部比《现代汉语词典》原创期几乎滞后半个世纪、与《现代汉语词典》完全同类的词典,在基本体例上没有可能超越《现代汉语词典》,新出的体例有一些又不能合乎学理。比如,用引申顺序来排列义项,就是很难符合学理的。引申是中国传统训诂学大师们提出的理论,它的实质是建立“本义”这一操作概念,以便分清引申与假借,处理好表意汉字的形义关系,由此考据古代典籍的词义。由于词汇的发生早于文字产生极长的时间,又由于词汇发展采取累积状态,不是以交替的方式演变的,所以,引申的排列不可能按照历史顺序,只能是一种人为理解的逻辑顺序,因此,如何排列必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没有可能规范。再加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只收现代常用义,是不与古义衔接的,不可能出现由汉字字形中分析出的本义,引申义的排列就更没有依据。因此,这个体例完全是不符合学理的外行措施。我们分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大量的按引申排列的具体条目,可商榷之处比比皆是,这就是为了避开《现代汉语词典》而妄加条例的危害,给查阅者凭空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更为有害的是,为了掩盖对《现代汉语词典》的借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多处做了回避,改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不可能完全没有失误,有些释义也未必绝对优化,而参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专家也有一些是确有真才实学的,当然不会没有个别条目是改好了的。但是,大量的条目属于画蛇添足,或由于刻意求别而失去原来的优点。这就必然给查阅者带来很多负担,因为查字典的人都是因疑而查,希望看到定论,多一种不同的条目,就多给他们带来困惑。
    有人说,难道现代汉语中型词典只许有《现代汉语词典》一本?那不是垄断吗?世界上的辞书大国都没有象我们这样,任凭一些后出辞书以一种权威辞书为蓝本,变换花样重出滥出同类词典。英国《牛津英语词典》独领风骚几十年,前苏联科学院编写的《现代俄语文学语言词典》至今仍是唯一的一部权威词典,这是辞书的权威作用,权威就能调动大家来关心它,提出修改意见,而保证它的权威性经久不变。相反的,独自占用只有国家才有权使用的法律用语来命名,或者使用行政手段来推销辞书,才可能形成不合理甚至有害的垄断。《现代汉语词典》当然要不断完善,但必须也只能由原来的编纂单位自己组织人来修订。别人大量采用《现代汉语词典》,而且改得面目全非,不但属于侵犯它的知识产权,而且造成不合理的体例、增加不必要的释义差别,凭空增添查阅者的负担,是对使用者不负责任,也就是侵犯消费者的利益。
    国家只有支持和促进权威的原创辞书及时修订、不断修订,才能既保护原创辞书的知识产权,又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只有这样,虚伪广告才不会泛滥,辞书市场的整顿才能从根本上奏效。
    二、维护“规范”的国家权威性
    全国政协委员江蓝生研究员所提的提案,涉及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书名是否应当采用“规范”二字的问题。有人说,这是现在突然提出来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在语言文字学界早有议论的老问题。3月10日,我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采访是在电话里进行的,其中难免有一些因为沟通不够产生的小差错,但总体说,记者的采访稿是力图尊重我的意见、反映了我的真实想法的。
    为了我的意见更具客观性,有三个地方,我要略做说明:第一,稿件中说“外研社当时曾邀请我编写这本词典,但就是因为他们要使用‘规范’这个词,所以被我拒绝了。”这几句话有一点小差错。我的原话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版前,外研社曾有人请我协助审定一小部分稿子。我明确表示:我对词典署以‘规范’名称是不赞成的,所以我不准备参与有关这本词典的工作。”我的这段话是为了说明,我不是因为谁请我审定就替谁说话,而是我对能不能使用“规范”二字的问题非常看重。专业中人应当有纯粹客观的学术立场,不然,说话就没有意义。第二,稿件中说,我的老师陆宗达先生曾经是《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者,这几句话也有一点小差错。陆宗达先生从来没有参与过《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我当时所说的意思大致是:“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现代汉语词典》还在广泛征求意见,我随同我的老师陆宗达先生参加过两次讨论会,那些语言学界不愧为当代权威的老师们,为一个词条争论不休,每一个争论都涉及汉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他们懂得词典是千秋万代的事,终身在为一本中型的词典耗尽心血,这是我一直支持《现代汉语词典》在学术上的重要原因。”第三,据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100多个专家学者参加编写。参加《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的一部分学者,是我的学长,他们的学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我都很了解,也很尊重他们,这部词典确实有一些词条比《现代汉语词典》写得好,应当归功于他们。但是,一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并没有全部署上他们的名字;另外,词典的编写者只能保证自己所写的词条,而词典的质量决定于它的总体设计以及这些设计的实现,这取决于少数人,就两部词典的主要决策人来说,我认为确实是不能相比的。
    词典为什么不宜用“规范”命名,这里应当讲一讲道理。
    “规范”是一个带有法律意义的名称,我国“语言文字通用法”明确规定要遵从规范。自从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语言文字的管理也就是规范工作。以往发布的规范,最高是国务院发布,一般也有文化部、教育部和语委发布的,这些都是国家行为。新闻报导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全面体现落实了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这一点如果特别努力,也不是不能作到,但这样就可以称做“规范词典”吗?要知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规范”二字是附加在“词典”一词上的。我们国家所发布的关于词典的规范最重要的是它的标注体例。但是,词典的主要成果是它的编则——主导思想、编例——编排体例、收词原则和每个词条的释义,这些都是没有发布过规范的。至于收字,我国经过字形规范的汉字只有7000通用字,《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字13000个,就有6000个没有设立规范标准,至于“异形词”,国家只是公布了一个建议性的规范,而且只有一批,学界还有疑义。这样说来,词典的绝对主体部分都没有规范标准,怎么可能编出一个国家规范的词典来呢?如果前面所说的那些都有了规范,那么,词典的编纂只是抄袭国家规范,或者运用国家规范,那就是一部“规范手册”,是没有著作权、发明权的,也就不成其为词典了。
    “规范”必须也只有由国家来发布,这是不能动摇的。语言文字“规范”由于它的科学性,还必须经过很多审定手续,才能在多次修改后发布实行。“规范”有政府的作用,但不是哪位官员(不论地位多高)的个人作用;有专家的作用,也不是哪个专家(不论他学问多大)个人的作用。如果人人都可以自称“规范”,“规范”这个词的国家权威性就会减弱。在我国民众中规范意识还不很浓厚的时候,在由于过去规范工作的不完善大家对“规范”还有一定程度不信任的时候,作为语言文字的专业人员,都应当认真维护这个词的国家权威性,不要滥用这个已经带有法律和政策意义的词语。一旦“规范”变成了广告语言,可以未经国家发布随便使用,我们的规范还怎么让民众信服?还怎么成为大家说话、写字的准则?《现代汉语词典》在编写时确实有引导规范的意图,它的编委们当时是我们国家最有权威的语言文字专家,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要拿“规范”作“词典”的定语。我理解,他们认为词典不违背语言文字规范,不等于这个词典是规范词典。这是非常严肃和慎重的考虑。
    国家会不会法定一部词典作为“规范词典”?也许将来会,那是要通过一个国家组织的班子,经过十分严肃的程序,把编写过程变成国家行为,而且要经过正式发布的手续,才能算数的。但我想词汇和词义这种永远处于动态中的语言成分,恐怕难以由国家来硬性管理。至于那些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等历史积淀成分很重或民间创造性很强的词语,要不要进行规范管理,恐怕还要好好讨论一下。管得不好,是会把语言管“死“的。
    三、为什么是不正当竞争——再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命名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其实起着引导规范作用的重要成果。它已经在民众和专业人员中产生了比较稳定的影响。它的历史作用如何,应当从我国辞书史的角度来认识。建国初期,我们国家用于现代汉语的词典最有影响的是黎锦熙先生的《国语词典》,这部词典标注“国音”——也就是普通话,收词也考虑现代双音词。在中国辞书史上,对这部词典的历史功绩我认为是估价不足的。但是,《国语词典》注音用的是注音字母,释义没有完全白话化,不能完全适应建国以来语言文字规范的需要。是《现代汉语词典》继承、发展后,替代了它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最大的功绩我认为有三点:第一,完全采用拼音方案,注审定过的标准音;第二,收词划清了古今界限,完全立足现代汉语,收少部分古词古语,一定标出“古”;第三,完全用白话文来释义。我们国家用白话写作到《现代汉语词典》出版大约30年,这才第一次有了一个现代汉语词汇的操作概念,而且用词典的形式纂集和展示。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这是我国语言文字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开端,它要做的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工作。尤其是用白话来解释白话,这属于单语词典的释义,是相当难的。我在《单语词典释义的性质和训诂释义方法的继承》(《中国语文》2002年4期)一文中曾经专门阐释过用白话解释白话的困难:第一,单语词典除了要对疑难词义进行解释,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些词外,还兼有将目标语的词汇加以搜集、贮存的任务。弄得不好,原来人人都懂、都能把握的词义,一解释反而让人不懂了。第二,单语词典的解释语与目标语是同一种语言,它的释义方式,要受到较大的局限。所以,从释义的性质和目的来说,单语词典释义的技术要求,实际上高于双语词典。这样一个有难度的工作,被当时既有古代汉语功底、又有现代汉语研究经验的老一辈专家反复切磋,打下了基础,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主张,对这部词典的原稿,一定不要随便改,有的改好了,有的也可能由于不了解老师们的意图改糟了。因为,那些权威的老专家不是随便用字遣词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辞书泛滥的今天,《现代汉语词典》一直是同类甚至不同类词典的主要抄袭源的缘故。
    那么,是不是《现代汉语词典》就不允许超过,不可能被超过呢?当然不是,不论它有多大权威,也要不断修订,词汇发展很快,意义不断消长,音读也有变化,读者的要求日渐增多,释义有千虑难免一失——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老一辈的成绩在当时是高峰,不可能永远是高峰。不修订,就要过时。《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工作在90年代以前不够及时,直到90年代以后才抓紧,这也是事实。但是,要想完全不借鉴《现代汉语词典》重新编一部超过它的同类词典,也是不容易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总体类型和主要体例上,几乎没有脱离《现代汉语词典》的模式,当然不可能对《现代汉语词典》毫不借鉴。借鉴了也无损于自己的质量,但到了市场上,一定要以新的面貌,以质量取胜。《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占有了一个被大家接受了的名称,另编一部词典必须另有一个书名。这个书名要更快让读者承认,是需要慢工夫的。依我看,有一个办法比较好,就是采用一个人所共知的权威来命名。这里有两个最有说服力的先例:一个是《牛津英语词典》,在众多英语词典中,“牛津“二字永远对读者有吸引力,另一个是《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当今的古代汉语词典、所谓“古今汉语词典”已经出了若干,但只有《王力古代汉语词典》是北大古代汉语教研室的一些知名教授、王力先生的几位嫡传弟子按王力先生的意图亲自编写的。这部词典没有吓人的巨幅广告,有“王力”二字,足以使界内人视为首选,而普及领域也会因为界内人的介绍而选用,渐渐感到其中的优越性。但是,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语言学界还有哪些专家的名字比丁声树先生、吕叔湘先生……的名字更响亮?如果换一个书名,要想竞争过《现代汉语词典》,的确很难。但是,再难也要遵循出版法去做,不可以急功近利,用一个只能由国家发布的“规范“名称来取胜。在出版业不规范要罚款、基础教育不规范要扣分的情况下,读者当然以为冠以“规范”二字的词典是国家认可的,是万无一失的;但恰恰没有哪个国家机构来规范过这部词典。任何人都可以判断:这种署名是否越有速成的功效,就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呢?
    50年不到的时间,要想使一部基础很好的词典在原有基础上大大推进一步,这是完全可以作到的。“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势所必然。但是,要想由完全不同的另一批人来完全重起炉灶编一部超越前人又不借鉴前人的词典,谈何容易!
    不错,《现代代汉语规范词典》确实另加了一些新的体例,但在主要部分完全不借鉴《现代汉语词典》来编,是很难作到的。借鉴了又不说借鉴,反而为了竞争,否认前人的存在,把这部后出的词典称为“现代辞书编纂的里程碑”,完全不承认自己之前有一部真正“里程碑”的辞书存在,这难道不有违学术道德吗?
    承认前人并不降低自己的创造,延续了前人的工作又不断敲打被自己借鉴了的前人,说人家哪里不如自己,这是否缺乏学术风度?。怎么没有想一想,如果没有丁声树、吕叔湘等先生的工作在,真正由《现代代汉语规范词典》从零开始来充当这个“里程碑”,能有现在这样的结果吗?
    我在这里只是就《现代代汉语规范词典》竞争的手段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没有涉及对这两部词典优劣的品评。两部词典自然不会在任何地方都一部比另一部强,较差的也有优点,较好的也有缺点。从整个词典的品味、境界、总体系统性的严谨性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哪一部更好,也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评价一部词典也会有客观标准。这些就留待另一篇文章里去说吧!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