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瀟湘之水,流到何處——作爲東亞景観原型的瀟湘八景”

http://www.newdu.com 2018-04-14 中国文学网 內山精也,侯榮川 参加讨论

    2016年9月14日,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明詩話新編”首席專家、復旦大學古籍所所長陳廣宏教授的邀請,日本早稻田大學教育與綜合科學學術院內山精也教授在復旦大學古籍所作了題為“瀟湘之水,流到何處——作爲東亞景観原型的瀟湘八景”的講演。
    講演從一個日本故事開始。
    文政八年(1825)十二月,出雲崎宮川村的漁民發現了一根很大的木頭柱子,上面雕刻著“娥眉山下橋”五個大字。這一消息很快流傳開了,當時首都江戸的文人們將此作為一樁美妙奇譚傳承,並加以讚美。
    當時住在出雲崎的著名詩僧良寬(1758-1831),也寫下過一首《題峨眉山下橋杭》的七絶:
    不知落成何年代,書法遒美且清新。
    分明峨眉山下橋,流寄日本宮川濱。
    內山先生認為:這個木柱果真是四川峨眉山下橋樑的可能性應該説是相當低的,但是從浪漫的文化角度來看,這絶對不算是子虚烏有的假話。比這個故事所發生的19世紀再早五百年的時候,長江文化的一滴之水的確流到了日本,而且相當流行。那一文化的發祥地是荊楚,她就叫做“瀟湘八景”。
    ■宋代八景的濫觴
    “瀟湘八景”誕生的時代是11世紀北宋王朝的後期,以北宋宋迪畫的“瀟湘八景圖”爲起源。所謂的“八景”是指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晩鐘、漁村夕照。
    宋迪畫的“瀟湘八景圖”已失傳,現存最古而完整的“瀟湘八景圖”是南宋初王洪(1131-61)畫的作品(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此外還有牧谿「瀟湘八景・遠浦歸帆」圖(現藏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畫“無聲句”與詩“有聲畫”之融合方始成為文化意義上的“瀟湘八景”。宋人所寫的“瀟湘八景”詩,如惠洪《遠浦歸帆》、喩良能《次韻陳侍郎李察院瀟湘八景圖》、趙汝鐩《八景歌》劉克莊《詠瀟湘八景各一首》、葉茵《瀟湘八景圖》、周密《瀟湘八景》等。
    在南宋時代,文人開始將八景模式運用在瀟湘以外的地域或城市。正如瀟湘的水最終要和長江水匯合並注入東海一樣,從“瀟湘”的“束縛”裏解放出來的“八景”,又向中國各地散佈開去,於是八景現象就在各地誕生。南宋和金一代據文獻資料能確認其存在的八景有:麻沙八景、蘆江八詠、平水八詠、蒲中八詠、方城八景、龍門八題、淸渭八景、鯨川八景、月灣東湖十詠、芹溪八詠、桃源八景、湟州八景等。
    到了南宋晩期,在首都臨安誕生了新的八景,即“西湖十景”。呉自牧《夢粱録》:
    近者畫家稱湖山四時景色最奇者有十。曰“蘇堤春曉”、“麴院荷風”、“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兩峰插雲”、“南屏晩鐘”、“三潭映月”。春則花柳爭妍,夏則荷榴競放,秋則桂子飄香,冬則梅花破玉、瑞雪飛瑶。四時之景不同,而賞心樂事者亦與之無窮矣。
    內山先生認為:“八景”是將某一個地域的八個乃至若干個風景勝地聚合起來,用以四個漢字為主的標題給這些景觀加以命名,並以詩歌和繪畫的形式對它們進行具體的描繪的文化現象。“八景”並不是一個被封存在遙遠的歴史記録中的死的文化現象,而是具有突出的當代性的文化現象,像香港、澳門這樣歴史較短的近代都市裏也有“八景”存在,在今天的中國各地,將歴來就有的八景叫做“古八景”,並在“古八景”之外,另外選定“新八景”的舉動也方興未艾。
    ■瀟湘八景詩與詩歌傳統
    內山先生認為,詩與畫所以能融合在一起,在北宋後期實現且流行,是因為繪畫技巧、新技術的普及,令作爲業余畫家的士大夫的繪畫創作變得容易了,並在技術層面上保障了這一點。而從“形似”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士大夫面對繪畫創作的心理障礙被打破,作爲文化主導者的士大夫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這意味著新的評價機制已經齊備。
    “瀟湘”之地首先藉“楚辭”及楚辭系文學而主要帶上兩個鮮明的特性。一個是憑借湘妃傳説裝點神秘性空間,或者活躍著巫的幻想性空間。另一個是以屈原爲原型的懷才不遇之士在悲憤之中漂泊的空間。這兩個特性在唐以後有了新的發展,那就是出現了大量歌詠“瀟湘”明媚風光的詩歌。中唐以後,“瀟湘”逐漸作爲“風景勝地”,爲人們所接受。
    以連章組詩形式詠唱一個地方的詩歌係統,可以分爲兩種類型:一個是王維的《輞川集》型,另一個是李白的《姑熟十詠》型。前者以私人的別墅、官舍的園亭、寺院等爲對象,除王維《輞川集》的五言絶句20首外,在唐代詩歌中的代表作品還有韓愈《奉和虢州劉給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並序》、韋處厚《盛山十二詩》、劉禹錫《海陽十詠》等。後者的李白《姑熟十詠》型,歌詠的不是別墅、官舍等封閉的空間,而是一個廣闊的地域、一個城市的名勝景點與古跡,因此更接近“八景”的設想。唐詩中的代表性作品,還有劉長卿的《龍門八詠》及《湘中紀行十首》、劉禹錫《金陵五題》等。這個係列的作品也在宋代被大量創作,特別是到了北宋後期,連《百題》、《百詠》的作品也出現了。
    《輞川集》型詩歌的預設讀者,恐怕只是少數人。無論是別墅還是官舍的園亭,能夠有資格前去拜訪的人,大抵只不出作者的交友圈子,是極其有限的。因此,這一類型詩歌,包含著内向封閉的性格。相反,《姑熟十詠》型詩歌則具有外向開放的特徴。其出發點,是用詩歌提煉出某個勝跡的魅力,並對外進行宣傳,這一類型可能是開始於六朝沈約的玄暢樓《八詠詩》。
    “瀟湘”之風土,“八景”之形式,各自都具有強烈的讓人聯想到士大夫文學傳統的性質。“瀟湘八景圖”的獨特性恰恰在於它獲得士大夫畫家這樣一個媒介,而令前述這兩個傳統渾然一體地表現在繪畫領域裏。可以説,這一文化現象得以流行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它誕生在士大夫經過不斷傳承而形成的文化積澱之中。
    西湖的文學傳統與瀟湘不同,它沒有“不遇”、“悲傷”、“旅愁”等陰鬱的一面,而是純粹作爲遊心的空間,其意象澄澈明亮。“西湖十景”具備了其他地方很難得到的種種固有的有利條件,一面充分吸收這樣良好的條件,一面對外宣傳這種具象性的意象。
    ■日本的八景
    內山先生還介紹了被比擬爲西湖的天橋立、博多灣與大濠公園、長崎港與唐八景公園、東京上野不忍池、小石川後樂園、横濱金澤八景等日本景觀。
    雪舟等楊(1420-1506)「天橋立」圖(京都國立博物館收藏)
    陳廣宏教授在點評時說:內山先生關於瀟湘八景的探究,為我們今天的古代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範例。從一個至今仍存活的社會文化現象著手,溯其淵源,明變求因,闡釋廣涉繪畫史、詩歌史、人文景觀學及地域文化等諸多領域,周慎細膩地構建起一副根繁葉茂的圖景,展示了文學文化活動之所以能夠持久保持生命力的因由。
    原载:复旦大学演讲稿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