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方为立身之本 圆乃处世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18-04-28 腾讯儒学 王素绚 参加讨论

    文/王素绚
    我们中国古人生活处处讲方圆。
    
    古人讲究“天圆地方”(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们看世界是天圆地方,铸成钱币也是外圆内方。其实他们所推重的立身处世之道,也在方圆之间。那做人的方圆在哪里呢?我觉得曾国藩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之道,以刚介为自立之基,以敬恕为养心之要。”
    所谓方,应当方在内心的刚介中正,对操守原则的坚守上;所谓圆,应当是圆在处世的通达圆融,待人的尊重体谅上。
    刚介而不失乎情理
    做人要有所坚守,这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根本。如果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走得越远,只会错得越多。而我们无论是在从事哪行哪业,想要取得一番真正的成就,都必须要有一个宽宏广大的格局,而如果想要培养起这样的格局,则必须要有一颗光明磊落的内心。
    
    心胸开阔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文天祥《正气歌》中所写:“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所谓内方,其实不正是儒家自孟子以来,坚持在内心里的那股浩然之气吗?
    但这绝不等同于固执死板。知可知不可,有为有不为才是儒家的处世之道。所以,我们在讲“方”的同时也会讲“圆”。在讲“经”的时候也会讲“权”。侠骨与柔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刚正不阿和通情达理也永远都是一体两面。
    
    “方”与“圆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汉书》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案件,可以说是发生在汉朝的“刺死辱母者案”:“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官员追至胶东将其抓捕归案。
    如何法办呢?判案的是当时长官吴佑。吴佑认为,从孝道角度,“子母见辱,人情所耻”,杀人是可以理解的,“刑若不忍”。但是“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必须按国法处以死刑。
    在“法”与“情”的两难之中,吴佑问毋丘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于是将其妻带至监狱,“解其桎梏,使同宿狱中,妻遂怀孕。丘冬至尽行刑。”
    
    “情”与“理”也可以达到平衡(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法律框架下,这无疑就是一个坚守原则但又不失情理的方法。
    圆融而不流于油滑
    “方”很好理解,真正容易让人误会的是“圆”。总有人觉得,所谓“圆”,指的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墙头草。其实并非如此。
    中国智慧中的“圆”,绝不等同于油滑,也并非是指说话上的甜言蜜语滴水不漏。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像这样巧言令色的小人,绝对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圆”。
    
    油滑并非我们所说的“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圆是在内心正直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通透,是对他人的真诚对待以及善意体谅。说白了,就还是曾国藩那句话中的“以敬恕为养心之要”。
    所谓敬,就是对长者,对前辈,对朋友,要怀著敬重的心与之交往,切不可恃才傲物,因自己有一二过人之处而生傲慢鄙吝之心。这种发自内心的敬意,远不同于一时的阿谀奉承,它来源于人内心最大的真诚。
    所谓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别人多一份同理心。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要只顾著条条框框,只有设身处地的去把别人当做自己想,才能真正懂得人情物理,懂得经权之道,懂得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懂得变通,是成全别人,也是成全自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内方外圆”的圆通境界
    一代名臣魏征和唐太宗曾有过一段经典的对话。魏征说:“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唐太宗不解的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魏征回答:“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桀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
    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忠臣本身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罪名,国亡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唐太宗听后大加赞赏。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之道。中庸并非指平庸,更不是让人去做一个碌碌无为的“老好人”。而是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智慧。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种中庸之道用在为人处世上,其实就是“内圆外方”的境界。棱角过多容易“过刚则折”,也不一定真的于国于民、于人于己有利。而内心如果没有原则底线,则更容易流于庸俗世故。
    所以,要善于把“方”与“圆”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要有原则底线,又要有态度方法,从而达到方圆有致的圆通境界。而当这种境界施之于朝堂时,大概就是魏征所说的“良臣”的样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