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诚 《素书》:“败莫败于多私。”引起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私心太重。 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必然会给自己带来阻碍(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张商英注曰:“赏不以功,罪不以罚;喜佞恶直,党亲远疏;小则结匹夫之怨,大则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败也。” 私心人人都有,这是人之天性。但是在不该自私的领域自私、过度的自私,就是损害他人、民众、甚至组织利益的行为,会引起众怒,导致败亡。 在政府管理领域,多私导致胡乱行政、贪赃枉法,害人害己。“不行公正之事,贪爱不义之财;欺公枉法,私求财利。后有累己、败身之祸。” 多私引众怒(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自古至今,先公后私的官员都是人们称道的对象,如范仲淹、于谦、杨震等。秉公执法的官员,如包拯、海瑞、袁可立等,被百姓冠以青天的称号。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尚书》有言:“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欲,百姓莫不敬怀信服。 清代张聪贤在其著作《官箴》中说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廉,廉生威。”衙吏不畏惧我严厉,却畏惧我清廉;人民不服气我的才能,却服气我的公正。 公私之辩始终为大家所关注(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公正,那么人民不敢怠慢;清廉,那么衙吏不敢欺侮。公正产生严明,清廉产生威信。这就是告诫官员要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依法行使手中权力。所以“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 在其他领域,多私导致集体和辛劳工作之人受损,人心离散。私心过重,就会导致不公正。日常管理中赏不以功,独自包揽功劳,无视他人贡献。罪不以罚,任意偏袒私信,遇事推卸责任。 喜欢奸佞,厌恶正直。搞小团伙小圈子,疏远按章办事、依规行政之人。如此行事,小则结个人恩怨,大则激起众怒,这就是多私导致失败的原因。 自私自利之人,小则结恩怨,大则引众怒(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更多的是依靠利益驱动,容易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效应。儒学“义以为上”的价值观能够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忘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对见利忘义等不良倾向可以起到纠正作用。 义利问题在人类思想与价值观中极为重要。在对待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上,儒家向来主张义重于利。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陆九渊说:“学无深浅,首在辨义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而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反对的是只为了追求个人的私利而不择手段,所以孔子要求“见得思义”。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舍利而取义。 儒家主张义重于利(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对私心太重的现象,需要用存公求义来纠正。 存公,就是要考虑到自己的职责是为民做事而不是只谋一己之私;求义,则是考虑道义合乎天良而不是只图一己之利。 “败莫败于多私”。以史为鉴,秉持公正之心,避免因过重私心而导致败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