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借渺渺真人一双大观之眼,看《红楼》中的辩证轮转

http://www.newdu.com 2018-05-02 腾讯道学 牧之 参加讨论

    文/牧之
    跛足道人,别称渺渺真人,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他曾在《红楼梦》第一回、十二回、二十五回、六十六回等处出现。在原著中,跛足道人的戏份不多但地位颇重。他虽其貌不扬,如书中所说“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但却深得曹雪芹的偏爱,是小说中实实在在的“神仙”。
    
    《红楼梦》书影(资料图)
    曹雪芹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庄子·德充符》中,读者能发现不少人身有残疾却能保持完善的德行:王骀,断足,虽有身体障碍但品质高尚,且对人有潜移默化之功,连孔子都要拜他为师;哀骀它,面貌丑陋,所见之人无不惊骇,但人们仍喜欢亲近他,因为他有完美的品德;另外还有申徒嘉、叔山无趾等等。这些人虽外在丑陋不堪,但心志健全、人格独立,具有常人难以具备的德行和魅力。
    道家庄子所理解的“全德之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体没有残缺的人,而是指保全了道德修养的人。正如《庄子·德充符》曰:“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然后庄子又模仿孔子的口气说:“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而跛足道人在《红楼梦》中扮演的便是一个“全德之人”的角色。
    他被视为凡人命运的主宰者:他既能令人富贵、也能一朝回贫;他往往在关键时刻出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为众人指点迷津,点化芸芸众生。
    
    曹雪芹故居(资料图)
    所谓点化,并不是所谓的“点化成仙”,确切地说,凡是教导人们明白道理,放下执念,都可称其为点化。点化,在道教传说中说神仙能使用法术点化使物或人成仙,后借指道士用言语启发人,使其悟道。泛指启发开导。而跛足道人在《红楼梦》中就常行此类“点化”之功。
    用《好了歌》点化贾雨村
    甄士隐先是于元宵佳节丢了爱女,随后又是葫芦庙着火殃及自家,后苦于生计只得变卖家产,带着妻子封氏投奔了岳父封肃。谁料想那封肃是个势利小人,令甄士隐既悔恨投奔错了人,又终日急忿怨痛。他本有积伤且是暮年之人。经过重重打击,终于贫病交攻,渐露下世光景。
    
    影视剧中的甄士隐形象(资料图)
    一日,甄士隐拄拐杖在街前散心,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这道人口中念念有词,便是《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是读书人,本有智慧,又经历了此前种种变故,遂听懂了道人的《好了歌》,心中彻悟,主动给好了歌做注解。最终他选择不再归家,跟随跛足道人飘飘而去。
    
    《好了歌注》(资料图)
    用“风月宝鉴”点化贾瑞
    贾瑞向王熙凤示好,凤姐假意迎合,约其于起更之后在西边穿堂幽会。贾瑞喜不自胜,如期赴约,晚上钻入穿堂。腊月天寒,白冻一宿落寞而归。回家后又被贾代儒责罚,打了三四十大板,命其跪在院内读文章,不许吃饭。
    贾瑞鬼迷心窍,不曾想是凤姐捉弄他,过后又去找凤姐,凤姐见他仍不悔改,又约他当晚在房后空屋相见。贾瑞不知是计,再度赴约,被贾蔷、贾蓉扣住,各勒索五十两,又被粪尿泼身。
    贾瑞回家后即发重病,久治不愈。跛足道人赠“风月宝鉴”,让贾瑞只照反面,不可照正面。贾瑞不听跛足道人之言,正照风月宝鉴,与镜中美人行云雨之欢,不能自已,终至一命呜呼。
    
    设下相思局(资料图)
    以跛足道人的功力,自然看得出贾瑞是为情色所迷。他让贾瑞看镜子正面的骷髅,是想告诫贾瑞放不下心中的贪痴之念。贾瑞若能领会道人之一并放下心中的贪念,心病就能不药而愈;但如若贾瑞不能了悟,放不下心中的贪欲,镜子背面的美女则会加重他的贪念,使其心病加重,以至于性命不保。
    道士将选择的权利交到贾瑞手中,可悲的是,贾瑞滥用了他的自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终是自掘坟墓。
    塑造跛足道人之用意
    曹雪芹塑造了跛足道人这一人物形象,正是用大观之眼,审视一个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泥浊世界。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正是荒诞之歌。短短几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世间人情冷暖,世事无常。也是对整部小说具体情节和最终结局的预示。
    
    用大观之眼,审视一个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泥浊世界(资料图)
    甄士隐为《好了歌》作了注解。他的注解是对自我的救赎,更是对泥浊世界和荒诞人生的“解构”。原来,这个金玉其外的人群舞台,演的不过是一幕幕荒诞戏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自不待言,在跛足道人的指点之下,甄士隐获得了完彻地解脱与了悟。
    而第十二回出现的“风月宝鉴”也象征着整部小说:镜子的正面是红粉佳人,反面是白骨骷髅,意指小说的表面是荣华正盛,背后却如悲凉之雾。世事不过一场大梦而已,而贾家的子孙却被眼前的富贵迷了双眼。
    
    贾瑞观镜(资料图)
    镜子本身就如同这本书一般,提醒读者不能只看到它表面的儿女之情,而是要领会作者更深层次的用心。正如曹公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
    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比如,“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是指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则是指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
    “正言若反”的道家思维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而这种辩证法的思想,可以说被曹公运用得淋漓尽致。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资料图)
    在《红楼梦》中,无论是对具体故事情节的处理,还是在全篇整体的布局上,处处可见道教的辩证思维。如前面提到得甄士隐家室的兴衰、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贾瑞正与反的转换,生与死的抉择;另外还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等词句也体现了这一点。
    这些情节典故无不渗透出道教的辩证思维。可以说,《红楼梦》中有种种蕴道妙语于无形处着力,在书中搭建起一整套老庄哲学的思想体系,使一本《石头记》中处处皆是老庄哲学的烙印。
    (编辑:柯恩)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牧之,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