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教育的永恒意义:引发你内心深处无声的革命

http://www.newdu.com 2018-07-05 腾讯儒学 黄俊杰 参加讨论

    【摘要】中日韩各国伟大的儒家学者,所推动的教育,最高的目标,都是为了转化学生自我的生命;从内部、从心灵深处,完成一种无声的革命。
    教育这件事,一直是东亚国家格外重视的课题之一。就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推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制度,开启平民受教权之后,教育便成为不同阶层民众翻转人生的管道。然而教育的目的,除了改变自身命运,是否还有亘古不变的意义,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呢
    
    教育是人类社会极其重要的事业,它有没有永恒的意义呢?(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从孔子以后,几千年来,中日韩各国伟大的儒家学者,所推动的教育,最高的目标,都是为了转化学生自我的生命;从内部、从心灵深处,完成一种无声的革命。
    儒家教育的目标,是一种“为己之学”。孟子认为,教育是唤醒自我的生命、建立自我的主体性,使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甚至上下与天地同流,那么,学问是为了我自己生命的成长。
    王阳明强调,所谓的“学”,就是“致良知”。他认为,教育就是回归学习者的本然之善,使学习者生命中潜在的美获得诱导、舒展,并且开花结果,完成王阳明所说的“合心与理为一”的境界。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地教育的实用主义,波涛壮阔。比如说,台湾近年来提倡“教育商品化”,提倡“研究商品化”,大陆基本上,也是重这个实用技术,而忽略教育的本质。
    在儒家看来,教育不是一种量产的过程,学生他是植物,他不是矿物,我们要帮助他成长。正因为他是植物,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征,因此你的教导必须“因材施教”。
    
    教育是要回归本然之善,让每个个体内在美得以舒展(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读《论语》就会发现,在《论语》一万五千九百八十八个字里面,一共有五十八章讨论“仁”,而“仁”这个字,在全书一共出现一百零五次。
    不同的场合,甚至是同一个学生问同样的“仁”这个问题,孔子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就是所谓“因材施教”非常重要的一个典范。
    儒家的教学有几个特色值得提出来第一个特色,从孔子开始,他提倡“有教无类”,这一点在美国很多顶尖名校,经由各种措施,比如说,奖学金的发放等等,确实能够广纳许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也可以说,做到了一部分的“有教无类”的这个教育宗旨。
    第二点呢,孟子非常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唤醒”,是一种以“觉”为核心工作的一种教育哲学。而这个实践,这种教育哲学,在儒家看来,就是以“经典”及其价值理念的学习为主。
    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的第三个特色,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为己之学”,而不是一种“为人之学”。就是要反观我们的内心,而加以省察、克制
    
    儒家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到达更高的修养水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王阳明所讲,我们叫人家学习,不可只抓在某一个特定的面向,尤其是刚刚学习的时候,学生心猿意马,你很难把他定下来,而且一般人所思虑的,多半是人欲那一面的比较多。
    那么,我们就可以先经由静坐、深思,然后使心意安定下来了以后,然后再来探讨,如何省察。往内思考、省察、克制我们的这个心。王阳明的名言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个就是我所说的,儒家教育,是一种“为己之学”的真正的含义。
    我觉得比如说,儒家讲究的“因材施教”的21世纪新意义,其实践方法比如说,降低各级学校的师生比,执行小班教学。
    因为学生他不是矿物,学生是植物,而且我们必须要把学生,每一个学生,当作是每一个不可被替代的个体,这个是“因材施教”的儒家教育方法在21世纪的实践。
    
    每个学生都是不可替代的个体,都需要因材施教(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另外我们再来看,从《论语》、《孟子》,到这个王阳明的《传习录》,我们看到古代的这个儒家的教育,是师生的讨论,远比这个事实的记诵要重要,就是“讨论是第一义”。
    而且我发现,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身心体验”出发来讨论,也可以说,他们在讲堂上面,是一种“心与心的互动”。
    这个传统提醒我们,做老师的人,要先自我调伏,这样你才能够调伏跟你一起学习的人。鲁迅的诗说,“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大概做老师的人,从儒家所能够得到的启发,第一点就是你的教育工作,首先是起于你自己的调伏、这个工作上面,那么经过这样的一个调伏,老师就会升起一种感恩之心,成为一种心与心的互动与交流的一个教育的场域。
    
    黄俊杰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近年着有《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东亚儒家人文精神》、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等书,多种著作被译为英、日、韩、越、德、法、西、斯洛维尼雅文出版。
    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