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你曾经读过的经典 确认是真的吗?

http://www.newdu.com 2018-07-24 腾讯儒学 刘瑞 参加讨论

    文/刘瑞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朋友问到:“你平时都看什么书啊?”我回答:“比较经典的国学类的书啊!”朋友突然兴奋起来,两眼放光,说到:“我前几天买了好几本经典书呢,有经典小说、经典美文、经典爱情故事,你看的也是这些吧?”“啊?我,呃,我不喜欢看这些”我有点语塞,不知该怎么回答了,该直接告诉她“你看的那些根本不是经典”吗?
    
    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摆满了标有“经典”二字的作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到底“经典”是什么呢?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经,从织也。”经是指织布时的竖线,经好比筋骨,只有先把竖线排好才能织出布来。
    “典”在《广韵》里被解释为一种规则。所以说,可称之为“经典”的书籍必是一个民族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的根本。
    不像清新的小品文和通俗的畅销书,它们很快就会时过境迁、销声匿迹,而“经典”书籍经过时间的检验,必有其不可撼动的历史价值。
    以中国为例,如诗经楚辞、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古典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只有传承构筑了中华文脉,吸纳了时代精粹,经受过岁月考验而经久不衰的佳作,方可称之为“经典”。
    
    真正的经典,历经时间的考验而不褪色(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为人性与美是永恒的,经典正是抓住了人性的关键,教人向善,使人拼搏。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便是出自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儒家经典《周易》。
    经典书籍包含着历史的辉煌和苦难,如“四书五经”记录了春秋时代的风起云涌和儒家的思想发展。
    葛洪在《抱朴子·自叙》中提到:“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被尊为圣人,知识渊博的孔子,晚年仍旧刻苦勤勉地钻研典籍《易经》,说道:“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实质了”。
    晚年的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心思用来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醉心于《易经》,经过自己的理解,写下一些著作用来解释这部晦涩难懂的典籍。他常常翻来覆去地阅读《易经》,频繁的翻阅下,编缀竹简的牛皮绳竟断了好几次。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寻经典里所蕴含的“道”(资料图 图源网络)
    “韦”指的是熟牛皮细绳,用来把竹简编缀成册;“韦编”后来指代《易经》或书籍。这便是“韦编三绝”的故事。孔子对知识的执着甚至超越了对生命的渴求,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从历史先哲到我们的祖辈,乃至现代,使用同一种语言,书写同一种文字,有着一脉相承的经典体系。而经典浸润了道德准则与文化血脉,早已拥有了塑造民族灵魂的力量。
    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物质享受,而忽视个人素养,那些潜伏于人性深处的劣根性,一不小心就会爆发出来。而经典文化可以帮助个人实现素养的提升。儒学所倡导的重仁义、重道德、谦和好学,就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和信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时代的喧嚣与浮躁风气,使商业化的气息也渗入到阅读世界。书店里的畅销书滥用“经典”之名已经蔚然成风,而琳琅满目的经典解读也应运而生。
    
    读书也需要有选择(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种功利性的蔓延令人感叹。在现代倡导阅读经典书籍,是因为在浮躁氛围下,人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和力量。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源于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使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思想得以延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在前路迷茫时,在面临抉择时,在沮丧颓废时,那些经典之语在耳边响起,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