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御龙而飞,美往事之登仙:国宝背后的神仙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8-08-09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随着《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开播,网络上又掀起了一阵国宝热。观众通过5分钟的介绍,走进国宝背后人文世界。《人物御龙帛画》,出土于长沙子弹库,集中体现了汉代人的神仙思想及生死观。本文通过对该藏品进一步深入挖掘,结合秦汉时期的升仙思想、太一神崇拜、龙凤引魂等,对国宝背后的神仙思想进一步了解,体会国宝独特的魅力。
    
    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人物御龙帛画》(资料图)
    神仙思想
    古代楚地,巫风很盛,在其文学经典多有展现。《楚辞》中,涉及到神仙的篇章包括:《离骚》、《九歌·大司命》、《九歌·河伯》、《天问》、《远游》,而《远游》最具代表性。
    
    《离骚》书影(资料图)
    “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是对神仙世界的向往;“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人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是对服气、导引等仙术的描述;“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命天阍其开关兮,排阊阖而望予”以及“泛容与而遐举兮,聊抑志而自弭”是对飞升场景的想象。
    汉代辞赋,继承了楚辞之中的神仙思想,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张衡的《西京赋》等。其中,《西京赋》中描述了汉武帝建章宫的仙景:“前开唐中,弥望广象。顾临太液,沧池漭坑。渐台立于中央,赫昈昈以弘敞。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建章宫是汉武帝下令建造的宫苑,其北为太液池,池中有多处仙景。《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未央宫、建章宫平面设想图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汉朝时期,开朝君臣多出身于东楚,承继了楚地的神灵信仰。中原地区广泛吸纳了楚地“百神”的信仰,将楚地的区域神上升为全国性的神祗。其中最主要的是太一神的崇拜。《九歌·东皇太一》曰:“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太一在楚地有着至高的地位,汉朝沿袭了这一信仰基础,并由汉武帝开始作为国家最高神祭祀。《汉书·郊祀志》:“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现存于长沙博物馆的《太一将行图》之中,是汉代出土的帛画,画中位居中央者就是太一神。
    
    《太一行将图》(资料图)
    龙凤引魂
    人物御龙帛画,描画了墓主人御龙升天的场景。《楚辞·招魂》说:“魂兮归来反(返)故居些,……像设君宝静安闲些”。此画,被认为是楚人“引魂升天”的幡。画中人物站在龙舟之上,背后立有凤鸟。
    
    《人物御龙帛画》线描图 (资料图)
    楚人崇凤,凤鸟是引魂神鸟。鹖冠子在《度万》中说:“凤凰者,鹑火之禽,阳之精也。”张正明先生指出:“楚人以为,只有在凤的导引下,人的精灵才得以飞登九天周游八极。”
    在另外出土的一幅《人物龙凤帛画》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女巫上方有龙凤飞舞。此图也是葬礼中使用的幡,图画里是巫女通过龙凤引魂。同时,不少学者也对两图中出现的龙舟形象做了一番解释:“战国时期的楚人可能是有灵魂乘驾舟船越海升仙之迷信的”(《引魂之舟——楚帛画新解》·萧兵)。
    
    《人物龙凤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
    飞仙时,御龙而行,亦是人类的想象。《庄子·逍遥游》中有:“乘云气,御飞龙”。传说玄武大帝飞升时,出现了五龙捧圣的盛景(见笔者:《探秘武当山五龙形象: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鹿车、白鹤都是升仙的座驾。
    鱼跃升仙
    《人物御龙帛画》中,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图画下方的一条鱼,同时在《鹿车飞升图》中,也出现了鱼的形象。鱼,在此处又代表什么呢?
    
    东汉 《鹿车升仙图》 (资料图)
    古人认为鱼有死而复生的能力,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山海经》中这么一则“死而复生”的故事:“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人们借助鱼形象,表达出人在升仙时,超越生死,成为灵物的愿望。鱼,在此处表示一种超越生死的状态,因此在汉代的艺术作品中常常出现。
    《人物御龙帛画》,绝佳地体现了汉代的神仙思想。汉代人的神仙思想继承自楚人,出土的文物中,龙、凤、鱼等符号代表了来自中华文明根源处的对神仙世界的追慕和超越生死的渴望。《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诙谐而不失格调的文案,引来不少年轻网友的喜爱。而其中深藏着的五千年中华文化,也通过镜头和语言传达给了现代人,从而让国宝活了起来,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