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精通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对中国饮食文化也很有研究。因此,张大千是著名国画大师,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 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 川菜是他美食一生的根基 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四川的饮食文化对他的影响深远。张大千的母亲是个非常会做菜的人,父亲也很懂吃,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为他后来成为美食家奠定了基础。因为是四川人,张大千偏爱麻辣和醇香。 粉蒸牛肉 张大千不仅善谈美食,而且善做美食,他经常亲自上灶,所以他家经常高朋满座,有时要摆好几桌,都吃的不亦乐乎,直夸张大千的手艺好。粉蒸牛肉是张家餐桌上的主打菜。粉蒸牛肉原本是四川小吃,叫小笼蒸牛肉。这道菜香浓味鲜,麻辣可口,常规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在此基础上还要放干辣椒面,以增其香辣。张大千喜欢的菜不仅仅是川菜,还有粤菜、鲁菜、苏州菜等。 为了临摹敦煌壁画,1941年3月他携带家小来到敦煌,整整两年7个月,他描绘壁画约270幅,收获颇丰。不仅如此,张大千在这里还有另外的收获,那就是发明了许多运用当地食材烹饪的菜肴,而且这些菜都具有四川风味: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子。其中一些新鲜的食材:蘑菇、苜蓿、榆钱和山药,都是就地取材。 张大千临摹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 可想而知,敦煌位于沙漠之中,在沙漠里面他竟然能找到鲜蘑菇,奇迹是怎么创造的?有心人终能有斩获:张大千住处附近有一片杨树,他经过寻找发现每年7月这些杨树下都会长出蘑菇,这令他喜出望外。张大千在离开敦煌前特意画了一张野蘑菇生长地点的“寻宝地图”,送给了当地的友人。他在地图上详细标明了野蘑菇的采摘路线和时间,还标明了哪一处的野蘑菇长得最好、口味最佳。有了鲜蘑菇,张大千的鲜蘑菇炖羊杂才这么有滋有味。 在干旱的敦煌,苜蓿是当地的早春蔬菜,如同北方的荠菜、四川的豌豆苗,而且它的鲜香不亚于豌豆苗。张大千就地取来苜蓿菜,仿照四川的豌豆苗炒鸡丝,创造了这道苜蓿炒鸡片,也许是他睹物思乡的结果吧。 各地美食无不喜爱 爱吃的张大千,对美食特别有研究,他曾总结过中国的美食风味:“中国之大,各地的风俗和地理条件不同,所以各具风味。故此,菜系大致以三江流域形成三个流派:黄河流域形成北京菜系,以鲁菜为主,风味取之于陆;珠江流域包括粤、闽等省,形成粤菜、闽菜,风味取之于海;而长江流域则沿江由成都、重庆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扬州菜、苏州菜,风味取之于水陆兼备。” 张大千不仅吃的兴致高,而且对吃的典故也是如数家珍。1943年张大千从敦煌回到成都。一天,他与严谷声和另外几个好友到华兴街的颐之时饭馆吃饭,该饭馆1941年开业,以经营正宗川菜风味为特色,主要名菜有“干烧岩鲤”“大蒜鱼”“一品海参”“开水白菜”等。到店门口,张大千抬头见“颐之时”榜书三个大字店名,看了良久他称赞道:“此人笔法在隶篆之间,浑厚自然,妙手!妙手!” 等菜上桌的时候,几个朋友开始议论“颐之时”的出处,却无人知晓。张大千先生接过来说:“《易经》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大家都佩服他的博学多识。 张大千《蔬果图六帧》 杭州富春江和西湖一带的风景如画,张大千十分喜欢这里,常到来这里画山水。小住杭州期间,他常到著名的楼外楼吃饭,它不仅特别喜欢这里的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和生爆鳝背,还学着自己做,从而充实自己的菜谱。 一次,楼外楼老板看他几笔就把西湖的神韵勾画出来,就想请他为楼外楼作画一幅。当张大千回到楼外楼吃饭时,看到这一天的菜特别丰富,几乎所有楼外楼的拿手好菜都上来了。张大千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这时老板说道:“大千先生,你的画把西湖的神韵都画出来了。能不能为小店留下一幅,作为本店镇店之宝?” 西湖醋鱼 出乎意料的是,张大千却拒绝了:“楼外楼的菜肴实在是精美可口,我可以多付账,但我不能赠画,我的画是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但是我可以和你合拍一张照片,以留作纪念。”于是,在楼外楼的大门口他们合拍了一张照片。 张大千对美食的喜爱自然也传递到绘画创作中,他画过很多蘑菇、萝卜、竹笋、水果、白菜等。在一幅画着萝卜、白菜的作品里,张大千题过一首石涛的七绝:“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清灯教子书。” 与梨园界的美食情缘 除了绘画与烹饪之外,张大千还酷爱京剧艺术,他认为京剧艺术与绘画艺术、饮食艺术也是相通的。1929年5月,张大千在北京认识了京剧泰斗余叔岩。余叔岩也喜欢诗书绘画和美食,所以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他们常常去张大千最爱的餐馆春华楼,每次都由老板兼大厨白永吉包办做菜。张大千对白永吉做的菜情有独钟,余叔岩也很喜欢这里饭菜的味道。因此当时北京人流传过这样的佳话:“唱不过余叔岩,画不过张大千,吃不过白永吉。” 梅兰芳京剧扮相 张大千和梅兰芳交情也很深。一次张大千要从上海返乡回四川,弟子为他设宴饯行,并请来梅兰芳等名流作陪。席间张大千面带笑容来到梅兰芳面前,举杯就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此话一出,四座皆惊,梅兰芳一时也如入云雾,忙问此语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答:“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大家顿时击节赞叹,为张大千的形象比喻叫好。这筵席让大家吃得不仅滋味鲜美,而且妙趣横生。 1939年,张大千回四川举办画展,寄住在成都骆公祠街好友严谷声家里。绘画之余,他时常到悦来茶园观赏川戏。有一次,看了著名川剧演员周企何演出的《请医》,张大千很是佩服,邀请他当面晤谈。而周企何素来酷爱国画,闻此消息,兴奋异常,先去联升巷一家小食店,买了一包烟熏牛肉作礼信,登门造访。张大千正在画室,见周企何到来,连忙整理长衫,拱手相迎:“贵客,贵客!哎呀,怎么让你破费呀!” 周企何忙说:“成都风味小食,恭请先生品尝品尝。”“那我就不客气罗!”张大千解开荷叶包,先看了看,便拈出一块送进嘴里,一边品尝,一边点头,“色鲜,味美,化渣,不愧锦城名小食哦!” 荷叶包 周企何开始有些拘束,主人几句玩笑,让画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张大千忽感歉意地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没有内江特产回敬你,怎么办呢?送你个纪念吧。”说着,顺手拾起桌边的一柄纸扇,展放桌上,朱笔几点,一幅荷花开放池中的扇面画好了。周企何接过来,频频吹拂着扇面,连声道谢。 张大千想到周企何演出《请医》中转瞬即逝的优美神态,就铺开宣纸上,把他画了下来,并题诗赞曰:“戏画周企何,人说严谷老。左手挟药箱,招牌是‘益好’。本欲移赠君,犹恐被君恼。企何持归去,永以为家宝。” 同张学良切磋“美食经” 张大千对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诣还是很自信的,他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1976年春天,张大千从巴西移居台北。张学良和夫人每周都来老朋友张大千的新家,倾心交谈书画艺术,探讨美食经。同时品尝张大千家的四川风味。恰巧张群、王新衡,也不约而来了。 张大千亲自下厨 每逢二张一王来张大千家聚餐时,他都是亲自动手上灶做他的拿手好菜芙蓉鱼翅。这是张大千经过几十年苦心摸索而精熟的手艺。还是他在巴西生活期间,张大千就对鱼翅进行了深入研究。张大千在发鱼翅的时候,既参考清皇宫流传出来的御厨发翅之法,同时他还有独特的做法。在吃鱼翅宴的前五天,他便开始将大排鱼翅切成数段,然后依次分放在一只坛内,再在层层鱼翅中间杂以虾油,这样让鱼翅慢慢地浸发。之后,再把大排翅放在钢精锅上加水文火加温,直到把鱼翅炖到嫩如鱼肉。张学良等人品尝了张大千亲手烹调的大排鱼翅,都称赞是少有的美味美肴。 此前,著名画家徐悲鸿曾赞美张大千的肴佳:“大千蜀人也能治蜀味,与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羹飨客,夜以继日,令失所忧。与斯人往来,能忘此世为二十世纪……”张学良读后就期盼有一天能品尝张大千亲手烹调的川菜。恰巧,张大千招待张学良他们的都是四川风味的名菜:四川狮子头、鸡汁裙翅、绍兴酒烧笋、西瓜甜汤等,这几味独具特色的川菜,这让张学良过足了川菜隐。因此,张大千做的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千菜”。 到张大千人生的最后几年,因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还是安排妻子徐雯波和儿媳下厨,给大家做四川菜。其中有一道被称为“大杂烩”。就是把笋条、苜蓿丝、兰片、鸡丁、鱼虾、山药、粉丝、蘑菇、火腿、蛋饼、小白菜等,都集中在一只大瓷方盘内,再佐以酱油、麻酱、鲜醋、料酒、辣椒等煨熟烂透,成为风味独特的大拼盘。这道菜是张大千早年在敦煌临摹莫高窟壁曲时独创的。每次和张学良、张群等人欢聚时,徐雯波必做此菜。这道菜原名就叫“大杂烩”,后来张群改名为“相聚”。 正如张大千女儿撰文所说:“先父一生所嗜,除诗文书画外,喜治美食以为乐,其足迹踏遍全球,因能汲取海内外各地各派各家之长,融为一体,形成以川味为主的‘大千风味菜肴’,中外名厨,亦无不以邀请到先父品尝其烹调菜肴为荣。” 作者:刘永加 编辑:陈晓燕田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