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方壶 于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县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 是“中山王三器”中的一件 (另两件为中山王鼎和中山王圆壶) 此壶具有很强的战国中晚期 方壶器型之特点 器物上有多条雕龙作为装饰 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美感 在壶四壁上镌刻精美的篆书铭文 也是极为宝贵的书法资源 ![]() 不论是器身造型还是铭文书法都是艺术界的大V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曾在列国的纵横争霸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随着中山王三器的出土,中山国文字才开始被人们发现和关注,可谓填补了研究中山国史料的空白,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和书法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山王方壶也称中山王璺(读“错”音,有措置得当之意)壶,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国王命令其相国铸造的一件酒器。 壶上的铭文大约刻于公元前314年,数量长达448字之多,是至今出土仅次于中山王鼎刻有金文字数最多的一件青铜器物。 ![]() 壶身铭文特写 该壶铭文记载:“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可法可尚,以飨上帝,以祀先王。” 道出了铸造此壶的用料(燕吉金,燕国所产的优质铜料)和动机。铭文中称此种器物为“彝壶”,是一种用来祭祀的酒器。此外铭文中还记载了先王的功业事迹等情况。 这些铭文整体感觉工整优美,章法上文字排列整齐,布局均匀,字型属悬针篆,流畅修长,重心都较为偏上,两侧笔画向外略开张,纵向的笔画基本是以尖笔收尾,笔画虽纤细却有着如铁丝般刚劲的力量感。 而且此壶刻工精细,注重轻重虚实的对比,主笔较重,其他笔画则轻,使得整个铭文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装饰趣味,给人以摇曳多姿的美感,是战国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 超级震撼的书体局部特写 ![]() ![]() ![]() 铁画银钩劲道生动美仑美奂 然而,此种书体的难度太大了!自出土至今50年来,学者众而成者寡。修长瘦劲,弯如屈铁的铭文书体,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的。 ![]() ![]()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