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石老人曾在自己的《秋荷》上题诗道: 不染污泥迈众芳,休嫌荷叶太无光。 秋来犹有残花艳,留着年年纸上香。 齐白石的生活经历 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做文人士大夫们的附庸, 他虽从古师,但拒绝了“无病呻吟”的虚假。 ![]() 老农素性爱荷花 齐白石笔下的荷图 大多拥有固有的乐观健朗的神气, 无论是秋荷、残荷、还是缀以虫鸟的荷趣图, 荷花的形象皆挺拔而厚重,苍劲而清健。 他主张画家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依据, 不能笔下妄为, 要对客观对象加以提炼和概括, 以营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这个提炼与创作的过程中, 齐白石则认为 “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对心中故乡的依恋, 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让他笔下“红花墨叶”的荷花 拥有了不同于文人画的平民气质, 即色泽鲜艳奔放,又富于生活情趣。 ![]() 齐白石出身湘潭农家, 周遭的生活环境和上天赋予的身份属性, 让他在爱荷的同时, 更多的以平民的眼光观察荷花。 早年在家乡生活时, 从新宅梅公祠到老屋星斗塘, “沿路水塘内,种的都是荷花, 到花盛开之时, 在塘边行走, 一路香风,沁人心胸。” 而种荷、栽藕、 采剥莲子, 亦是乡里人劳动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缘于此, 齐白石一生对荷花情有独钟, 晚年定居北京亦情牵故乡, 在游览北海时他写下了: “人生能约几黄昏,往梦追思尚断魂。 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 闲看北海荷千顷,强说潇湘水更清。 岸上小亭终日卧,秋来无此雨声声。” 将对家乡的思念融化于碧波千顷的荷塘中。 ![]() 红荷明艳夺人目 欣赏白石老人的墨荷, 目光不自觉地就会投向画中 灿然绽放、红艳欲滴的荷花。 在辛卯(1951年)作《红荷》立轴中, 尽管荷叶以赭石绘成, 并占据了画面近一半的空间, 但掩映其间的荷花却分外夺人眼球。 据知,为了达成这样的艺术效果, 白石老人在使用胭脂红描绘这朵荷花时, 采用了近乎油画的手段, 以浓烈厚重的笔触, 赋予荷花强烈的质感和层次, 使这朵已经过了盛期, 姿态略有衰败的残荷, 散发出勃然的生命力。 ![]() 齐白石对画荷颇有研究。 他曾写道: “客论画荷花法, 枝干欲直欲挺,花瓣欲紧欲密。 余答曰: ‘此语譬之诗家属对, 红必对绿,花必对草, 工则工矣,未免小家习气’。” 这是说, 画荷不要拘于窠臼、不要流于习气。 他又写道: “懊道人画荷花,过于草率; 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 余能得其中否,自尚未信。 世有知者,当不以余言为自夸。 识者自当窃笑也。” 他评价八大山人和李鱓画荷 或失于 “执”,或失于“率”, 而自谓兼得两家所长。 ![]() 精致草虫添生趣 除了单独描绘荷花, 齐白石还将鸟、虫、鱼、 虾等物象 与荷花相结合, 使得画作充满了动感, 富于浓郁的生活情趣。 ![]() 在齐白石的荷画创作中, “荷花鸳鸯”是影响最为广泛的题材。 通过荷花与鸳鸯的结合, 齐白石直接明了地表达了自己 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里面没有太多高深的哲理, 没有复杂的文化诉求, 有的只是质朴平凡的追求。 齐白石的“红荷鸳鸯”题材画作, 构图大致相类,多为上实下虚。 齐白石曾有短句: “老年心肠, 不厌荷香。 最怕牛羊,最喜鸳鸯。” 足见其对该 题材的喜爱。 ![]() 晚年的齐白石 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礼遇,社会声誉日隆, 深受鼓舞的他, 亦于绘画一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荷画创作中,他进一步丰富了题材, 通过荷花与不同物象的组合, 体现他对于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和认知。 ![]() ![]() ![]() ![]() ![]() ![]() ![]() ![]() ![]() 总之, 齐白石荷画中流露出的热烈与直接, 或许没有文人画那么玄妙,那么富有哲理, 但恰恰却又因为这 源于不同过往的朴素与平凡, 让他的荷花在近现代画坛独树一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