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心猿不定,意马四驰:修行应当要斩心猿断意马

http://www.newdu.com 2019-08-13 腾讯道学 止水 参加讨论

    文/止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心猿意马”,比喻一个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般难以控制。此语出自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心猿不定,意马四驰”。本文通过对《西游记》以及全真道王重阳及其弟子的诗歌之中出现该词的章节的评析,结合当下修行中修心、静心之法,探讨现代生活中的修行日常。
    心猿与意马
    
    汉画像砖上的“猿骑”图像 王子今:《“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砖的探索》

    猴马文化,自古有之。在民间,猿与马之间联系紧密。据晋代史书《邺中记》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的宫廷中,曾有“衣伎儿作猕猴之形走马上。或在胁,或在马头,或在马尾,马走如故”的“猿骑”表演。在现代的马戏表演中,这样类型的表演依然存在。猿马本性桀骜不驯,在通俗文学《西游记》中,孙悟空及白龙马的形象便是猿马形象的最好诠释。
    全真道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也大量借用猿马形象的指代意义。王重阳好以词“道遗世之乐,论神仙之事“。而其词中,内涵丹道隐语,大部分诗词晦涩难懂。其中以《双雁儿》为代表的全真道诗词中,“心猿意马”常常出现。
    意马心猿休放劣,害风姓王名酷。一从心破做颠厥,恐怕消,些旧业。
    真性真灵有何说。恰似晓风残月。杨柳崖头是清彻。我咱瓷情攀折。
    
    野猴 摄于武当逍遥谷(摄影:王懋资迪)
    王重阳及其弟子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心猿意马”一词,多指我们在修行时心中所生的困扰,包括欲望、邪妄等,这些因素往往会让人失去原有的平静,使神外游。猿与马,原本就桀骜不驯,人们通过守静、内观、炼己等方式,达到控制猿马的修行目的。明清时期,《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西游原旨》等版本中,文字中都带有明显的道教内丹学色彩。同时,不少学者也提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之作。
    
    晓风残月(资料图)
    除此之外,诗词中借用柳永的“晓风残月”,来与“心猿意马”相照应,表达出悟道的境界。柳永在酒肆中放达纵情,王重阳在悟道前亦“游戏于酒、放旷于俗”(《十方重阳万寿宫记》)。《解佩令·爱看柳词,逐成》中写到:“平生癫傻,心猿轻忽。《乐章集》、看无休歇。”王重阳自称“害风”,喜癫,好柳词。这一行径,实际上与张三丰的“邋遢”(张三丰,又号张邋遢,其人不修边幅)一样,都是对世俗眼光的不屑,更是一种超然于世的心境。“词中味,与道相谒”。王重阳似乎在诗词之中,找到了道的真谛,也找到一种修真的方式。
    修心之法
    王重阳注重心性的修真,是修行的根本,也是修行的途径。他在其《渔家傲》中指出:“跳出凡笼寻性命,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得道之人,需要修炼,主要从内心开始修,让内心趋向平静。又有哪些去除“心猿意马”的方式适合当下的修行人呢?
    
    心斋(摄影:王懋资迪)
    首先,为心斋之法。道教提倡“修心在明道”,《庄子·人间世》中提及“心斋”,即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郭象注曰:“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修行人要心念专一,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做到“心息相依”,最终达到“虚”的境界。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静站调息等方式以修心。
    其次,为内观之法。《云笈七签》中将“内观”解释为:“慧心内照,名曰内观”。
    《洞玄灵宝定观经》中说:“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
    《太上老君内观经》中有:“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寻思,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仙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神游天地外(资料图)
    我们将周遭之物全部忘却,神游天地之间,凝神聚气,以达修心。
    再者,为炼己之法。张三丰在《玄要篇》中指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古人有“垂帘、观鼻、听息”三法。
    垂帘,即闭目。眼睛是我们获取信息的窗口,俗话说“眼见为实”,很多增加烦恼的讯息往往来自眼睛。闭目,讲究微闭。观鼻,不是说看着鼻子,而是将思想集中在鼻端。此法也是便于人们将思想集中在一处,去除杂念。
    听息,与心斋之法一样,遵庄子的听息法。仙学家陈撄宁在其《庄子听息法》一文中,介绍说:“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它。这样听息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了,渐渐地入于睡乡。”
    
    断意马(资料图)
    “一般说来,听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的“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按黄帝《内经》“灵枢大惑篇”载日:“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阳气虚,故目不瞑”)。”
    现代社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讯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占据了很多人的时间与精力。面对各种诱惑,修行人更要懂得斩心猿、断意马,方能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工作学习之中,也会让家人更幸福。借助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修心之法,一定会有所收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