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土地是权力的象征,土多为黄色,故黄色成了帝王专用的色彩。《周礼·考工记》 云:“地谓之黄。”地即土,位中央,色黄。北京中山公园内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建成的“社稷坛”,上铺五色土:中黄、东青、西白、南红、北黑,即师其意。 社稷坛五色土 《 诗经 》 中也有如下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故我国古代社会,一向“以黄为贵”,黄色成为最尊贵的颜色。皇帝着黄袍,戴黄色的帽,穿黄色的靴,就连室内的桌椅和帐幔,都用黄色的绸缎罩面,以突出帝王的尊严。 古典建筑大门两边的柱子(楹)的颜色,也是表示房主人身份的标志。阜帝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大夫用灰绿色,有文化的人或辞官归故里者,门柱只能用黈(音tou ,即黄色)。等级是极其分明的。自春秋以后,“青琐丹楹”成为重要建筑物的着色标准。就是说,建筑物的小构件涂青色,柱子涂红色已成为重要建筑物的一种标志。到明代,官方正式规定公主府第正门用“绿油钢环”,公侯用“金漆锡环”,一、二品官用“绿油锡环”,三至五品官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用“黑油铁环”。到清代,正式规定黄色琉璃只限于帝王(包括享受帝王尊号的神像)的宫殿、门、庑、陵墓和宗庙,其余王公府第只能用绿色琉璃,这种差异,在北京古建筑中随处可见。 王府绿色琉璃瓦屋面 古代关于方位的说法,有着多重含义:东、南、西、北、中,既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又寓季节,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还表属性,东属龙、西属虎、南属凤、北属龟。在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中,常可见到或听到这样的口头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朱雀即孔雀,至于玄武说法各异,有的地方认为玄武即龟,寓意长寿。四川芦山县发掘的汉墓王晖石棺,其北侧却雕的是“龟蛇纠缪”(缠绵相爱)图,郭沫若先生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其艺术价值不亚于罗丹的著名雕刻“吻”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有关天国生活的诸多作品。 封建时代流传了许多五行相克的禁忌,其中少量的有些实用价值,如向阳、背风、地势高朗及远避不洁的空气和水源等。但是大多被巫师们迷信化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批判的态度来对待。 中国古代关于“数”的概念,是源于阴阳学说。 《 周易·系辞下》云:“阳卦奇、阴卦偶。”奇为单,偶为双;奇表阳,偶表阴。因此,《周易·系辞上》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 ” 人们喜阳恶阴,故房屋的开间常为一、三、五、七、九间,极少用偶数。修造阁楼或佛塔,其层数也以单数居多,以寓属阳。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梵文译音,有的译作佛图,即塔之意),故塔的层数以七、九、十一、十三层居多。到明清时代,数字又与吉凶祸福相联。 流传于民间建筑工匠中的《鲁班经》云:“台阶的步数宜单不宜双,唯一步、三步、五步、七步、十一步吉,余凶。 ”故,宫殿、庙宇的室内外踏步多为单数。 垂花门前的台阶 《周礼》关于各国都城的规模,也作了严格的限制,其级数差以九、七、五依次递减,显其尊卑。这是因为上自王卿,下至大夫“因名数不同,礼亦异数”,不能“僭越”,否则被视为非礼,要遭讨伐,越天子之罪者,甚至要遭灭九族之害。 天坛祈年殿 另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这是依据《尚书》 “一年有四时(季),每时分三月”之意而定的。 “旁三门”即方城的每边设三道门,寓一季有三月,方城的四面即表春、夏、秋、冬四季,四面共十二道门即是一年有十二个月的意思。这种把年、季、月等数的概念用于建筑者,世界各国皆有,只不过中国较为突出。明清时建造的北京天坛祈年殿,四周墙垣为方形,祈年殿本身的平面为圆形,寓“天圆地方”。屋顶用蓝色琉璃,表示此殿接近湛蓝的天空,皇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文,上天容易听到。殿内柱子的排列和数目,都和天象发生联系:中间四根通天柱,象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第二圈十二根金柱,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外圈十二根檐柱:代表一天分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时辰;金柱檐柱共二十四根象征一年有二十四个节令;三圈柱子共二十八根代表周天二十八星宿;整幢祈年殿共三十六根柱子(加顶部八根童柱)象征泛十六天罡;宝顶下一根坚实的雷公柱寓意皇帝“一统天下”。这种用“数”来表示某种意图的设计思想,一直传到近代。三十年代建成的南京中山陵纪念堂,设计者吕彦直利用“数”来表达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受到人们的赞赏。该陵建于钟山之腰,设计者将从山麓到纪念堂的高差分为十二个台阶共 365 级,寓意为对孙中山这样的历史伟人,每月每天都值得人们的怀念。 中山陵台阶 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既不需全面继承,也不可全盘否定,因为其中既含风水先生的迷信,也不乏实用的部分:关于“气”的解释,我认为是可以借鉴的,请看下文: 《释名》云:“阴、荫也,气在内奥荫。阳、扬也,气在外发扬。阴气从下,上与阳相忤逆,物皆附丽阳气以茂。”因此,人们都“喜阳恶阴”。《 慎子》曰:“天虽不忧人暗,辟户牖(you)必取明”,意思是房屋要多开窗户,以争取较多的阳光。《吕氏春秋》云:“室大多阴,台高多阳”,主张房间不要太大,台基应该高些,以避免房间内过于阴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草堂记 》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敞南甍(meng),纳阳日,虞祁寒也。”明确提出房屋应坐北朝南,以便争取阳光驱除寒气。 阴阳必须协调,阳光过盛也容易使人不安。 唐代司马承祯在 《天隐子·安处》篇中指出:“何谓安处?在乎南向而座,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分屋无高,高则阳盛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吾所居室四边皆窗.遇风即阖(闭),风息即闿(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暗;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自安矣。” 这段文字既讲了建筑的朝向,又谈了门窗布置和管理方法,还介绍了利用卷帘和屏风调节阴阳的措施,令人玩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