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 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 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 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 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 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 钟繇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 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 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其中,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 《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 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 01、《宣示表》 ![]() ![]() ![]() ![]() ![]() 《宣示表》, 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 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 只有刻本, 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 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 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 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 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 字的捺脚有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极为古雅, 充分表现了 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 就可看出), 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 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 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 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因此, 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02、《荐季直表》 ![]() ![]() ![]() ![]() 钟繇《荐季直表》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 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 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 原墨迹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 为一英兵所劫。 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 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 幸有一照片留存。 明代刻入《真赏斋帖》, 清代刻入《三希堂法帖》,列诸篇之首。 《三希堂法帖》虽也从原墨迹入手, 但为了适应石块规格,将远行挪动, 使其最具魅力的“行间茂密”精神受到损害, 故不足为据。 此墨迹较《贺捷表》刻本笔画较肥, 书写更加自然, 没有后世书家那种有意为书的人工气。 03、《贺捷表》 ![]() ![]() ![]() ![]() 《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 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 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 《宣和书谱》说: “楷法今之正书也, 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看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 徐邦达先生认为, 此帖的体即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 所提到的“八分楷法”。 此帖“获”字的末笔,“舍”字的第一、二笔等, 隶字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 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 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 这些,在此帖中都可约略见到。 04、《力命表》 ![]() ![]() 《力命表》, 三国魏钟繇书,章奏体小楷书,文凡八行。 真迹久佚,仅有刻本传世。 《快雪堂帖》刻本中作:“传为王羲之临本”。 小楷8行。 文物出版社与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影印本。 05、《调元表》 ![]() ![]() ![]() ![]() 三国魏钟繇小楷法帖《调元表》, 为钟繇"五表"之一。 书于黄初元年(220),真迹久佚,仅有重刻本可见。 收录于《伪星凤楼》、《泼墨斋》等丛帖中。 一般出版钟繇小楷字帖很少有选入《调元表》, 可能因为真伪存在争议比较大的原因, 所以比较罕见。 此摹本用笔尽管不及《宣示表》精致内敛, 但兴味意趣颇佳,也是好帖。 钟繇的“五表”, 哪个是你的最爱呢? 欢迎与书画君分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