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涛 每年的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当这一天到来,我们举行哀悼仪式为那些死难者默哀,想念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爱国者,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祭奠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资料图 图源网络)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崇高思想品德。历史上的爱国者就是孔子所言的“杀身成仁”,是孟子所说“舍生取义”。探寻中国历史,那些爱国者的故事,能给我们今天的人若干启迪。 一个人是否爱国在太平的岁月里,不大能够看得出。而当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就很能考验一个人的爱国之情是否够真,是否够纯。 《史记·田单列传》中曾记载了齐国画邑一个叫王蠋的人。燕军在攻入齐国之后,听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想要收服他。为了显示诚意,燕军发布了一道命令:“军队不得进入画邑三十里的范围。” 接着又派人去游说王蠋,许之为燕国大将,封赏万户食邑。但王蠋身为齐国人,怎么能为了荣华富贵而归化他国?所以他坚辞不受。 燕军见糖衣炮弹并没有奏效,恼羞成怒,放出话来说,如果王蠋不投降燕国,就要大军屠平画邑城。 王蠋回说话,“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当时不听我的劝谏,所以我回到乡间务农。现在国家危在旦夕,我却没有能力保护。现在你们又在威胁我,与其投降敌国活着,不如被你们烹杀的好。”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涌现许多义士忠臣(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于是,王蠋断颈殉国。此事在齐国引起了极大的震撼。齐国大夫们奔走相告:王蠋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尚且守节不屈,况我们这些食君之禄的人呢?随后,齐国大夫拥立襄王为国君,奋起抵抗,终于没有亡国。 明代有两个王艮,一个与明朝同年诞生,一个出生于明代中期;一个是翰林院修撰,一个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哲学史上名气最大的王艮是心学泰州学派的创立者、王阳明的弟子。他原来并不叫王艮,是王阳明给他改的名字。 我们要讲的是第一个王艮,他是一个以身许国的爱国者。王艮,字敬止,江西吉水人。他参加了建文二年的进士考试。在考论对策之时,他被列为第一。 状元郎本该是他,但因为长相过于丑陋,被皇帝拿掉了,屈居第二,成为榜眼。之后他入了翰林院,修撰史书。 本来可以安稳做太平世代的历史学者,但这个愿望因为靖难之变而变得奢侈。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靖难之变是一场燕王朱棣夺取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而发动的军事政变。 1402年燕王朱棣大军渡江直逼明朝首都南京,同年称帝,年号永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朱棣率大军兵临城下,很快就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建文帝不知所踪,成为一大历史谜案。 王艮报着必死的决心与与妻子儿女辞别,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当时,有名的才子解缙、吴溥、王艮、胡靖同朝为官,比邻而居。 在京城被攻破前一天晚上,大家都集中到吴溥家中商议对策以及今后的人生走向。解缙慷慨陈词,胡靖也大义凛然,都表示愿意为建文帝而死。 只有王艮一人涕泪满面,一言不发。当其他三个人离开后,吴溥的儿子吴与弼赞叹说:“胡叔叔能为大义而死,这是大好事啊!”吴溥却说:“你错了,只有王艮叔叔将为大义而死。” 话还没说完,就听到隔壁的胡靖大声叫喊:“外面兵荒马乱的,看好家里的猪,别弄丢了。”吴溥看了儿子一眼,说:“你看,胡叔叔连一头猪都不舍得丢弃,难道还舍得自己的命吗?” 连身外之物都不能舍得,怎么能舍身取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大一会儿,王艮家里传来一片嚎啕哭声。原来是王艮喝下了毒酒,自杀身亡。 王艮让我们敬佩,也给我们很多启示。爱国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和平的条件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真的爱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