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寸山人 道教内部传统观点认为道教起源于“混沌之先,浩劫之初”。而当今的道历以黄帝问道广成子为开端,迄今已4715年。道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人心灵之根,人文之始。 当代部分学者引进西方对宗教的定义,以张天师创立正一盟威道作为道教建立教团的开始。这种观点对错暂且不论,但是正一道作为从东汉传承至今的悠久宗派,其辉煌历史已将近两千年。 老祖天师用雌雄二剑斩妖除邪,匡扶正义,魅力无穷,吸引一代代国人投入门下,用一生去践行大道利人宗旨。由此而论,祖天师功德自然是无可限量的。 从小听着神仙故事长大,对老祖天师的精神自是无限向往。为此,六年前学道后,我搜集了很多书籍了解祖天师创教之路。而今,我对这一历程大致熟悉,分享于诸君,一同走进那个开创的时代。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资料图) 微山湖水轻波漾,子房墓前话沧桑 张天师,讳道陵,字辅汉,为西汉开国大功臣张良的九代孙(亦有八代孙之说)。《汉天师世家》记载:“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大顺、大顺生道陵。” 道家强调“追根溯源”,探究天师之路,自然当从天师先祖说起,就不得不提起汉初的张良。 张祖名良,字子房,在道家中地位崇高,曾求道于秦汉道家黄石公,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践行老子“功成身退”的教诲,及时归隐,赢得生前身后名。不像多数开国功臣那般争名夺利,张良仅得一县封地,封为留侯。 留县在哪里?留县在山东与徐州交界处的微山湖内。是的在湖内,原址已被淹没,唯有微山岛还在,微山岛至今仍然有张良墓,这样的水乡泽国便是天师世家的祖根之地。 微山湖(资料图) 祖师手植仙人柏,滕州亦有天师府 留县已被湖水淹没,张良的后世子孙,祖天师的祖辈便移居至今山东滕州市东郭镇前村。张道陵天师的祖父张刚就是出生于此地。后天师北游岱岳修道,曾专程去往祖地朝拜,并手植仙柏,被称为“真仙灵柏”,此树有将近1910多年树龄。 树下有八宝琉璃井一口,仙气缭绕。清·乾隆三十一年,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朝拜岱宗,路过天使祖籍地,留下匾额曰:“真灵福地”,并在此处修建天师府一座,现存五十七代天师所立石碑。和龙虎山天师府相对应,此处被称为“北天师府”,以彰祖地之名。 “真人仙柏”,傲然屹立,成为“古滕八景之一”。上世纪,以扫除迷信为借口,将其刨除,至今暗地仍有大量树根,有人挖出时,树根呈红色,像人参样,折断时有红色汁液流出。 后来北天师府也被毁坏,只有基址和古碑很多仍在村民房舍之下埋着,而当年的八宝琉璃井仍在。 乘云气,御飞龙(资料图) 杭州天目山与丰县天师故里 西汉末年,王莽篡朝,各地农民起义,纷纷而立。山东琅玡(今山东诸城)人樊崇于新莽天凤五年(西元18年)在莒县率领起义,攻城掠地,大破莽军,发展成十几万人的“赤眉军”,再次掀起天下大乱。 张氏族众为逃避战乱,便有部分宗支举家迁徙,移居他乡。据宋楼镇《张氏族谱》记载,张道陵之祖父张刚就是在此时迁居丰城西南阿房村(今宋楼镇费楼村)落户的。张刚卒后,其坟地就选在村东五百米处,现为村民张新楼耕种。 其坟虽没,但坟基犹存,地面高出周围许多,潮润经年,虽大旱之季湿润不减,百姓称之为“神地”。当地至今仍留传着“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故事。 《神仙世界》中仓阳卿撰文:“相传道陵是汉初留侯张良之九世孙(或谓八世孙)。其父张翳,字大顺,曾携妻林氏旅居于天目山。 有一天,林氏梦见一位神仙从北斗魁星飞降面前,给了她一束蘅薇香草,并告诉她:‘我原先住在方山,现在遵奉上帝之命降到你家’。林氏因此怀了孕,后来回到沛(国),生下了张道陵。 天目山(资料图) 道陵呱呱坠地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光如日月,香草幽芬,几日不散。”关于出生地,目前还有天目山一说,《张道陵天师世家》云:“汉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十五日夜,生于吴之天目山”。 虽然说法有别,但是一点毋庸置疑:祖天师母亲是在浙江天目山感神人感神人下降,而有身孕的,祖天师的童年时期是在江苏丰县度过的,其成年后又曾返回天目山修道。丰县现建有天师故里,天目山则有众多关于祖天师的传说和遗迹。 天之骄子太学生,归隐北邙修道通 张讳道陵生性聪敏,悟性极佳,七岁便能通悟老子之《道德经》,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印象极深。同时,对天文地理、经书谶纬皆窥其奥,一点即通,举一反三。 建武中元(公元56年)四月,光武帝东巡回京,大赦天下,举贤良方正,张陵被荐入太学学习,太学是汉代最高教育机构,所培养的太学生,礼仪兼备,素养颇高,而祖天师当年就是这样的天之骄子。 明帝永平年间任江州令(即重庆)。他在职期间,尽力于朝政,拯民于水火。然此时朝纲不振,恶人专权,他受奸人所陷被免职(也有说法是辞职)。残酷现实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寄身于官场拯救不了劳苦大众,只有学成道术,治病救命,才能实实在在的为百姓做些好事。 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和朝廷的征用,毅然另寻出路,弃官修道。小道认为在重庆为官的经历让他了解到了巴蜀民俗,为以后重回四川创教奠定了基础。 张天师开始云游,遍及南北,后来张天师来到洛阳北邙山,在此修炼三年,功效大进,已能心意合一,洞察五腹,大道初成。北邙山现有上清宫、下清宫,相传就是祖天师修道的地方。 归隐修道(资料图) 古语云:“小隐隐于山野,大隐隐于市瀍。”市指的是洛阳,瀍讲的是瀍河两岸。瀍河是洛阳的一条小河,古时此处为洛阳郊区,小山丘陵绵延起伏,无数修真人都曾在此凿洞修行。天师之前的老子和王子乔,天师之后的谭处端、刘处玄、孙不二祖师皆于此道成。 后来张天师创立正一道后,曾在此处设立“北邙治”。是二十四治中唯一设在四川之外的教区中心。 丹成龙虎现,正一神仙府 洛阳的修道,使得祖天师道法初成,因为洛阳为都城,祖天师之名不知不觉间就传到了皇帝耳中,大好人才怎么能不为朝廷效力,于是“章帝以博士征,和帝召为大傅,封冀侯,俱不就”。 本来修行好好地却被皇帝频繁打搅,祖天师此时不得不带着徒弟王长等人离开帝京,南下寻找僻静修真之所了。 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 这里山青水秀,景色清幽,传说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而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六十多岁的张道陵,服下神丹,身体健如青壮年。 正一观(资料图) 《龙虎山志》卷二曰:“云锦石,在正一观下,仙岩上流,崭然壁立数百余尺,红紫斑斓,照耀溪水,光彩如锦。”当年祖天师行舟自鄱阳湖逆水而上,行至龙虎山时,被山上的云锦石所陶醉,决定在此结庐炼丹,云锦山也因祖天师“丹成而龙虎见”更名为龙虎山了。 龙虎山之名据说还有另一个出处,那就是龙虎山“状若龙虎”。若从河边上岸,在离主峰不远处往前看,就可见龙虎山一山曲折盘旋如蟠龙,另一山蛰伏似卧虎,形成龙虎对峙、龙蟠虎踞的壮观。 龙虎山得名原因种种,但最终使龙虎山名满天下还是祖天师正一道的子孙。 龙虎山正一观即是当年天师炼丹之地,尚存祖天师炼丹井一口。井水甘甜可口,如神仙灵药,可驱邪治病。 丹成后访西仙源,治五岳兮摄万灵 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而拥有洞天福地最多的地方毋庸置疑便是浙江台州地区了。龙虎成丹后,祖天师一行离开了鹰潭,前往浙江台州地区修行弘道几十年,而道教第五福地西仙源,则是其修行的重点地区。 鄱阳湖(资料图) 祖天师在西仙源壁鲁洞得到了神虎密文,而这使他拥有了治命五岳,摄召万灵的神力,为西入川地创教立下了坚实的基础。 嵩山石室苦修行,得获黄帝九鼎书 《张天师宝诰》云:“先获黄帝九鼎之丹书,后侍老君两度于玉局。”道经云:“第六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 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处修炼,得到飞升。此处山洞之中留有众多神仙足迹,道教历来有藏书于名山洞天中的传统,张天师修炼金丹的《黄帝九鼎丹书》即从嵩山的石室中所得。 具载:“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 从嵩山石室中获得的丹书及修炼功法使张天师如虎添翼,而这时祖天师已年近九十,不久后他离开嵩山,前往川地,开启了立教弘道之路。 老君两度于玉局,开山启教鹤鸣山 “鹤鸣山上得真传。龙虎玄坛留妙诀。”龙虎山是张天师丹成之地,但是最终创立正一盟威道的地方确是大邑鹤鸣山。 鹤鸣山(资料图)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精诚所至,太上老君亦被其所感。于是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日降临,亲手授给他《洞极经》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斩邪剑两把,还有二仪交泰冠、驱邪帔风、通天至简等物。 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后,向老君汇报。老君亲传二十四品秘箓,以此为凭,标志着正一盟威道的正式创立。因而鹤鸣山以祖师创教之地而著称于世。 川蜀兴正法,青城伏魔王 祖天师到四川时,四川地区妖魔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天师既得三天正法,并与老君订立盟约,可代天宣化,为了护佑一方安宁,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赵升,到了青城山。 当时青城山尚且是六天魔王道场,妖魔横行,邪魅作祟。张天师手持雌雄二剑,入山之中,大战邪魔外道,最终降服了“六大魔王”、“五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魔王自此束手,誓佐祖师,弘扬大道,于是魔地变福庭。川蜀大地自此一片祥和。 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并纷纷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百姓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天师”,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称为“天师道”。 青城山为祖天师降服魔王,确立三天正法之地,故而青城山在正一道历史上拥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虽然今天山上以龙门丹台碧洞宗道友为主,但青城山至今尚有天师洞,供奉老祖天师。今年青城山举办了罗天大醮,更是盛大无比。 青城山(资料图) 立二十四治,教都于阳平 正一盟威道在四川正式建立后,一时间川蜀百姓纷纷入道,大道行,魔道废。川蜀之地成为人间圣地,因道民众多,为了方便道民信仰、修行和管理。张天师仿二十四节气,设置“二十四治”将四川及周边正一道传播的地区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进行管理。 道教的二十四治分别是: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神山太上治、离沅山治、庚除治、秦中治、昌利山治、真多治、棣上治、涌泉山神治、稠粳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云台山治、浕口治、后城治、公幕治、平冈治、主薄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 其中彭州的阳平治是张天师设置的第一治,是所有二十四治之首,为正一盟威道传教中心和教都,当今正一道常用的“阳平治都功印”即是正一道最高印信,也是老君授予祖天师的信物。 祖天师曾在此处管理正一道教事,弘扬大道。张道陵之妻雍氏曾在此炼丹,二代天师张衡也在这里羽化升天。清代阳平治曾一度沦为佛教寺院,建国后经过道协领袖多方争取,幸得以重新恢复,定名为“阳平玄观”。 云台四百丈,白日飞苍穹 《阆中县志》:“云台山,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故名云台”。有诗云:“阆中绝胜是云台”。祖天师再此地传道,设立云台治。 云台山(资料图)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台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长、赵升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丹及印、剑、都功符箓,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 是日,张道陵祖师以丹分付弟子王长、赵升,于云台峰与夫人雍氏乘云上升,世寿123岁,女儿文姬、文光、贤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四川苍溪县云台山为祖天师飞升地,现存云台观等众多圣地仙迹,也是我们此行的终点。 结语 重新翻看天师弘道之路,用心感受完整的正一道教文化。这条弘道之路,值得我们满怀虔诚之心,竹杖芒鞋,四方云游。 老祖天师的每个道场,跨越两千年历史长河,依旧在为我们展示正一文化的厚重。微山湖水荡漾依旧,云台山上葱郁如前,弘道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肩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惟愿此心永恒,惟愿祖天师之道流传恒远。 (编辑:见石)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方寸山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